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古诗英译——以梦意象的翻译为例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zq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特殊的形象、鲜明的节奏、精练的语言和饱满的热情为特征的诗歌,被称为“众妙之华实,六经之精英”2,甚至被誉为“文学的峰顶”,“文学的最高样式”3。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些特点,诗歌的翻译成为翻译界的一大难题。为此,翻译家们在诗歌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传统诗歌翻译理论大多着眼于文本,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忠实,讲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而对目的语、目的语文化以及目的语读者缺乏重视。以中国古诗词曲中的梦意象为例,这些意象重视空白美的营造,意味深长而又言而不尽,讲求“意境”。同时,梦意象又负载着特定的文化因子,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因此,在翻译这些梦意象时,如何重现原文内涵、准确地传达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如何让梦意象的含蓄空灵准确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是在处理这类翻译时的一大难题。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试图在接受美学理论的视角下,运用接受理论中的相关概念——“期待视域”、“视界融合”和“空白”,以梦意象为例对古诗词曲英译进行了一番探讨。 全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以接受美学中的“空白理论”为切入点,对古诗词曲梦意象中的“留白”、“空白”和“言此及彼”现象的英译处理进行了探讨。根据原诗内容的直曲浅深,译者可以在充分考虑到古诗词曲中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从接受者的角度加以深化。对于这类翻译,作者认为可以采用“循规蹈矩”、“虚实相化”和“更新视域”三种方法来处理。 第二章主要围绕接受美学中“期待视域”这个概念展开。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自我期待,可以分为“顺向相应”和“逆向受挫”两个方面。结合梦意象来说,“顺向相应”指的是“梦”所要表达的内涵在读者的期待视域之内,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能够为接受者所感知和领悟;“逆向受挫”恰恰相反,“梦”的所指往往是不能为读者轻易感知的,要想解“梦”,必须经过深入的思考、联想、甚至是推测来实现。对于“逆向受挫”的梦意象的翻译,可以采用“加注”、“暗示”和“换释”的方法来处理。 第三章从接受美学中的“视界融合”概念入手,认为在处理梦意象这类翻译时,可以通过使原作者、译者与目的语读者视界融合的方法,在最大程度上将原文的表面意象与深层内涵传递给读者。具体而言,译者需要准确地理解原文,既要把握原文的表层意义,又要明确原作者的深层所指,从而实现译者与原作者的“视界融合”。同时,译者在译文中传达原文的意义时,既要考虑到原意象的视域以及其中所折射出来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又要兼顾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以及目的语读者所处的文化语境。在两次视界融合的过程中,译者应尽量建立原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这三者间的平衡,并且将缺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从新现实主义的角度解读美国犹太作家哈伊姆·波托克的《光之书》。后现代主义在美国文坛上活跃了四十多年后,逐渐式微。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回归人们的视野。从二战后
2014年4月15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农资快递》专刊正式创刊。专刊采用会员制模式,把省内有实力的农资经销商、种粮大户、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资企业吸纳进来成为会员,让
中国和日本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从文字形成的角度来看,两国语言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日本的文字在形成过程中深受汉语影响。汉字传入日本以后主要经历了以下的发展过程:汉字
英国侦探小说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畅销全世界,深受读者欢迎。自192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斯蒂尔疑案》(The Mysterious Affairs at Styles,1920)起至1976年最后一部作品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