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木材自苛化碱回收及黑液燃烧法除硅机理的研究

来源 :陕西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flexrhyt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针对非木材纤维原料制浆厂广泛存在的“硅干扰”和白泥回收综合利用问题,提出一种新的黑液燃烧法除硅技术,并将其与黑液自苛化相结合,在黑液燃烧过程中完成黑液自苛化的同时降低黑液硅含量。从而为解决“硅干扰”问题、降低白泥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1)竹浆黑液VIE值测定方法的研究通过响应面优化设计,对竹浆黑液的固含量、加热时间、加热温度和黑液添加量四个因素进行优化,获得竹浆黑液VIE值测定最佳工艺条件,为碱回收黑液的燃烧提供合理的数据支撑。研究表明:通过响应面设计得到黑液VIE值与黑液固含量(A)、加热时间(B)、加热温度(C)、和黑液质量(D)之间关系的二次回归方程模型,且其合理性比较高。各因素对黑液VIE值显著性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加热温度(C)>加热时间(B)>固形物含量(A)>黑液质量(D)。进而得出竹浆黑液VIE值测定的最佳参数为:固形物含量55wt.%,加热时间40min,加热温度360℃,黑液添加量5g。(2)竹浆黑液流变性能的研究降低竹浆黑液黏度,改善其流变特性可以为优化竹浆黑液碱回收系统各单元设计提供有效帮助。采用AR2000ex旋转流变仪对不同浓度(50~78wt.%)的硫酸盐竹浆黑液在不同温度下的流变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硫酸盐竹浆中高浓黑液在0.1~100s-1的剪切速率范围内近似于非牛顿流体,并产生剪切-稀化现象。在高温、高固形物含量条件下,剪切-稀化的特性更加明显。在较低温度下,黑液体系所表现出的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相当。当固形物含量比较高时,黑液体系的弹性固体特性比较明显,此时当外界受力不足以完全破坏其结构时,其回复的能力比较大,从而会产生增稠现象。此外,黑液在低剪切速率下黏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呈现不规则变化,但在一定的剪切速率范围内,黏弹性特征符合幂律区规律。(3)ICP法分析黑液无机元素含量文章提出一种采用ICP分析黑液中无机元素含量(Si、Mg、Al、Ca、B)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硝酸/过氧化氢(测硅时添加氢氟酸)消解体系对黑液样品进行预处理。黑液样品的消解量为1g,硝酸和过氧化氢的添加量为:10:4,消解后所得样品为无色透明试样,满足ICP测样要求。且ICP法测定黑液体系中的硅、铝、钙、镁等元素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度,实验所得相对标准偏差低于0.8%,回收率在98%~103%之间。(4)镁盐除硅剂除硅效果的研究分别采用氧化镁和硫酸镁作为燃烧法除硅剂添加到黑液当中。实验所得氧化镁的最大除硅率为33%。硫酸镁除硅剂的添加量为2.0%时,除硅率可以达到82%,反应生成类似Mg2Al4Si5O18的沉淀物,该物质的粒径大约为21.20μm,比表面积为47.30 m2/g。黑液样品的TG-FT-IR分析结果显示,黑液样品在210℃和840℃左右出现最大失重,最大失重处产生的主要热解产物有CO2、CH4、H2O、醛酮类化合物和醇酚类化合物等。(5)自苛化协同黑液燃烧法除硅的研究分别对添加硼酸钠苛化剂和同时添加硫酸镁除硅剂和硼酸钠苛化剂的黑液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硼酸钠具有较好的自苛化效果,当硼酸钠添加量为15%,即B/Na比为0.2时,自苛化率达到65%。硫酸镁和硼酸钠在黑液燃烧过程中具有协同效应,反应所得绿液不溶物主要含有O、Mg、Al、Si、B、Ca等元素,其可能的化学组成有:Ca(Si2O5)、CaB2(SiO4)、Ca2B2O5等。
其他文献
现代中国'政治美学'思想遗产的形成,既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理论创造,也体现出自现代以来中国文论在观念生产和理论创构方面价值选择的重心和方向。马克思主
<正>他是一名骨科医生,有深潜医疗行业30年的经验和智慧,想法超前而新颖,办法实用而简洁,让无数骨病患者重获健康。他是一位医疗改革的实践者,在医院精益管理、资产运作、学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开展对外贸易,加强自身与世界各国的贸易联系,贸易开放程度也不断加深。我国2015年出口总额达到了24312亿美元,全球每出口九美元的商品之中就有一美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矿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诱发了大量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譬如采空区塌陷、地面沉降等,这些地质环境问题不仅制约
本实验对沃氏甲烷球菌(M.voltae)利用CO产甲烷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菌能利用H2/CO产甲烷,也能利用CO产甲烷。该菌利用H2/CO24小时产甲烷0.76ml&#183;mg^-1(细胞湿重);利用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