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八水五渠”的水系系统。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水,古代城市的选址都是在靠近水源的地方,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另一方面又可以满足古代城市交通运输的需求,尤其是漕运对于古代城市存在和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的隋唐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北临渭水,南依秦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发源于秦岭山脉北坡的众多河流,顺应地势、浩浩荡荡从关中平原穿过,一直汇入北面的渭水,而隋唐长安城就位于这些河流冲积的平原上,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有“陆海”的美称。长安城周围主要有八条河流,它们分别是南面的漓水、潏水,北面的泾水、渭水,西面的沣水、涝水和东面的沪水、灞水,构成了“八水绕长安”的胜景;这八条河流不仅为长安城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使长安城处在一个富足的用水环境之中,而且使长安城有了负山面水的有利地势,一度发展成为一代豪都,远远影响到了日本等许多国家。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八条河流,长安城内还开凿了许多渠道把城外的水引入到城中来,有隋时开凿的清明渠、龙首渠和永安渠,这些渠道主要起到了防洪、排涝的作用;到了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又开凿了引潏水的黄渠,供给曲江池的用水,为长安城提供了一处优美的游览境地;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又开凿了漕渠以贮木材,满足了城市漕运的需求。 隋唐长安城内还有众多的池沼湖泊,它们同上述的河流、渠道共同构成了长安城相对完善的水系系统,基本上满足了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及防洪、排涝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也为长安城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 本论文先从分析唐长安城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入手,分析其周围的八条河流与长安城的关系,那就是长安城恰好位于河流与河流之间的龙首原上,即方便了城市的取水、用水,又避免了洪水的泛滥之灾。在分析八水与长安城关系的基础上,又分析研究了五渠与长安城的关系,那就是五渠的路线主要从南向北横贯长安城,像是一架桥梁,把长安城与八水联系起来,其主要的作用就是防洪排涝。长安城内还分布有许多池沼湖泊,它们与河流、渠道共同构成了长安城完善的水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