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领导编制“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的基本经验。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贯穿了新中国的全部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五年规划”编制的历程中,“五年规划”编制实现了从经济指令计划到发展战略规划,从关注国民经济建设到全面涵盖党的建设和内政外交等方面的深刻转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影响。而我国“五年规划”编制的规模、数量、内容、时空跨度、严整、系统、有效,也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比拟和想象的。可以说,一部发展规划的编制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铸就辉煌的奋斗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史。实践表明,“五年规划”编制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是世界各国学习中国发展经验的重要窗口,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选择和参考。“五年规划”编制是中国共产党规划治国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它融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持续深化,又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中国优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型,但始终坚持编制实施“五年规划”,使我国的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五年规划”编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治国“密码”。第一,对编制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进行了研究。马克思有计划按比例生产的思想,列宁的经济发展计划理论,苏联五年计划编制的经验与教训,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规划治国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五年规划”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党在新民主革命时期的计划工作传统,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计划体制与规划体制的完善以及计划(规划)管理机构的成立,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五年规划”编制提供了历史前提、政治基础、制度保障和组织条件。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五年规划”编制有比较久远的历史发展轨迹及演变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编制了十四个五年规划。从形成的轨迹和内在理路来看,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初创与探索,包括“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调整与改革,包括“六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三是新时代的发展与创新,包括“十二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第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五年规划”编制有着程序规范、过程严谨、特点鲜明、机制健全的基本特点。概括起来有五项方法、三大原则、五个经验。方法方面,主要有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统一,高度重视“五年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坚持广开言路开门编规划,利用专家咨询论证,不断完善和健全评估机制等。决策原则方面,坚持决策的程序化和民主化,强化决策机制的制度化,正确处理若干重要关系等。经验方面,从价值理念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从主题主旨上,始终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以贯之主题;从背景条件上,始终要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从编制的内容上,始终依据世情国情党情确定规划内容;从编制的方法上,强调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程序化。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五年规划”编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五年规划”编制锻造了党的执政能力,推动了举国体制发展,丰富了民主决策机制,从而提升了党治国理政效能。而在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引领和推动下,我国不但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成绩显著,在引领社会建设上多方位发展,而且实现了推进文化工作繁荣兴盛,推动了人与生态和谐发展。十四个“五年规划”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影响。第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五年规划”编制要坚持守正创新。经过七十多年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的理论也逐渐成熟化、系统化,形成了一些比较有益的经验。只有用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编制实施“五年规划”的经验,加强党对“五年规划”编制及实施的领导,重视“五年规划”编制及实施的人民力量,坚持“五年规划”编制及实施的实事求是原则,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使“五年规划”编制及实施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