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64排及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期间住院治疗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连续患者共204例,男99例,女105例,年龄22-89岁,平均年龄52.9岁。术前先后行CTA和DSA(包括3D旋转DSA)两种检查者196例,仅行CTA检查者8例。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所有病例均经头部CT平扫或腰椎穿刺证实。以前经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排除在本研究之外。结果:204例病人在行多排CTA检查时均无并发症发生。194例病人CTA图像质量良好(95%)。对所有病人图像数据进行MIR、VR及MPR成像法,综合分析图像结果。依据3D旋转DSA结果及术中所见情况,204例病人共有160例最终确诊颅内动脉瘤188个。其中单发动脉瘤137例,多发动脉瘤23例(2个动脉瘤的19例,3个动脉瘤的3例,4个动脉瘤的1例);有44例病人为CTA及DSA结果均为阴性。最小动脉瘤直径为1.5mm,最大直径为23.4mm,平均6.9mm。以DSA测量及术中所见为依据对动脉瘤进行分类(表3.3),<4mm的动脉瘤49个(26.1%),4-10mm的动脉瘤124个(66%),>10mm的动脉瘤12个(6.4%),梭形动脉瘤3个(1.6%)。160例患者的颅内动脉瘤188个动脉瘤分布情况:前交通动脉78个,大脑中动脉29个,大脑前动脉6个;颈内动脉颅内段64个(后交通动脉47个,眼动脉段13个,垂体上动脉1个,脉络膜前动脉1个,颈内动脉床突段1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1个);后循环动脉瘤11个(椎动脉3个,大脑后动脉3个,基底动脉顶端3个,小脑前下动脉1个,小脑后下动脉1个)。CTA正确检出动脉瘤169个,漏诊动脉瘤19个(平均直径为3.5mm)。CTA诊断假阳性动脉瘤4个,均发生于单发动脉瘤病人中,其中2例发生于后交通动脉处,另外2例分别发生在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A2段。以动脉瘤病人数为基础计算CTA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7%、95.7%、94.1%、98.7%、81.5%;以动脉瘤个数为基础计算CTA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9%,91.7%,90.3%,97.7%,69.8%。小于4mm动脉瘤CTA的诊断敏感性为77.6%,4-10mm的为94.4%,大于4mm的为100%。204例患者,256层CTA检查44例,64排CTA检查160例,256层CTA的图像质量要好于64排CTA的图像。两者的准确率为分别为95.5%和93.9%,256层CTA的准确率略高于64排CTA,但两者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TA对前循环、颈内动脉及后循环动脉瘤的检出率分别为94.5%,90.6%和54.1%,合并后两个部位的情况,应用四格表卡方检验比较两者的检出率,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64排及256层CTA检查快速、相对无创,能够很好的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正确诊断,可对动脉瘤的位置、瘤体、瘤颈等提供准确的信息。本研究肯定了CTA在SAH中应用价值。2.CTA对极小动脉瘤及近颅底部动脉瘤的检出能力有待于提高,64排及256层CTA有时仍会对<4mm的动脉瘤漏诊,DSA及3DRA仍是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瘤最为敏感的检查方法。3.256层CTA的成像质量要优于64排CTA,但两者对动脉瘤的检出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因为在我们的研究中,256层CTA检查的仅有44例病人,有待于更多的临床病例资料来评估其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