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中超滤对瓣膜置换术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选择40例需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分为两组:无超滤组(W组,n=20)及超滤组(UF组n=20)。两组病例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行胸骨正中切口开胸,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CPB。鼻咽温均降至28~30℃、调节灌注流量50~100ml.kg-1min-1,维持MAP在50~80mmHg,术中维持红细胞压积(Hct)在20~30%。超滤器入口端接动脉旁路,出口端接静脉旁路,用0.9%氯化钠注射液预充排气后旷置。W组:CPB中不进行超滤;UF组:CPB复温至32℃时开始超滤,直至停机,超滤流量10~15ml.kg-1.min-1。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T0)、升主动脉阻断后10min(T1)、UF组在超滤时/W组在复温至32℃时(T2)、停机时(T3)、术后24h(T4)和术后36h(T5)采动脉血5ml,用SOUTH990BZ型全自动血液粘度动态分析仪检测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同时用GEM premier-3000血气分析仪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计算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记录CPB转流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超滤液量及预充液的成分和量;术后随访并记录患者的住院天数、ICU时间、术后拔管时间、输血量、引流量和尿量的情况。
结果:1、临床资料及体外循环转流情况:两组患者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均成功自动复跳,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均顺利出院。CPB转流时间、阻断升主动脉时间、手术时间两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超滤组的超滤量为(1292.50±670.48)ml。
2、血液流变学变化:两组患者时间点与超滤方法间无交互作用,两者变化趋势并不完全呈平行关系(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①血浆粘度:组内重复效应比较:CPB开始后,两组T1、T2、T3时间点与T0比较血浆粘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T5时间点与T0比较血浆粘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比较:超滤对血浆粘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②红细胞变形指数(TK):组内重复效应比较:CPB开始后,两组患者其它各时间点与T0比较TK降低(P<0.05),T4、T5时间点TK较T2明显升高(P<0.05)。组间效应比较:超滤对红细胞变形指数无明显影响。③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聚集指数(Agrbc):组内重复效应比较:CPB开始后,两组患者其它各时间点与T0比较IR、Agrbc降低(P<0.05),T4、T5时间点IR、Agrbc较T2明显升高(P<0.05);组间效应比较:超滤对IR、Agrbc无明显影响。⑤红细胞比容(Hct):组内重复效应比较:CPB开始后,两组患者各时间点与T0比较Hct降低(P<0.05),T3、T4、T5时间点:Hct较T2明显升高(P<0.05);组间效应比较:超滤组T3、T4、T5时间点Hct明显高于无超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动脉血气分析变化:两组患者时间点与超滤方法间无交互作用,两者变化趋势并不完全呈平行关系(P>0.05)。两组患者术前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重复效应比较:CPB开始后,两组T1、T2、T3、时间点与T0比较OI明显增大、RI减小,T4、T5时间点与T0、T3比较OI减小、RI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比较:超滤组T5时间点氧合指数大于无超滤组而呼吸指数小于无超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随访情况:与无超滤组相比较,超滤组患者ICU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输血量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PB可使红细胞的变形性、聚集指数、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下降,而超滤除可以提高CPB术后:Hct外对其它则无明显影响。超滤可改善瓣膜置换病人术后的肺功能,缩短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