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版歌剧《伤逝》中子君咏叹调的分析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作为当代歌剧的代表作之一,歌剧《伤逝》在中国歌剧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歌剧《伤逝》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已有20多年没有出现在舞台上。为了让年轻人以音乐戏剧的方式重温鲁迅的经典文学,唱响施光南谱写的时代旋律,《伤逝》终于以经过压缩的小制作歌剧版本重现舞台,并且进入校园。我们称其为《伤逝》校园版。  歌剧中有大段的咏叹调,其中许多唱段成为了经典之作。笔者仅对其中的子君唱段《我看到了什么》、《风萧瑟》及《不幸的人生》进行深入剖析,以子君不同阶段的形象分析和音乐曲式为出发点,来探讨如何高质量演绎歌剧中的咏叹调。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随着数字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给美术类期刊的形式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也给美术类期刊的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提升的空间。本文以当代
“搜山”故事源自我国的民间传说,自宋代后多有以此为内容的绘本,流传至今的“搜山图”主要有传为夏圭的《搜山图手卷》,传为吴道子所作的《道子墨宝》中的部分搜山系列白描,
期刊
期刊
在艺术作品中可以比较充分反映中国当时的社会意识,中国传统人物画悠久的发展历程中,画面语言表达方式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才使得中国人物画经得起历史几千年的考验和推敲,
布格罗的艺术开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这个时期,各个艺术流派争相登上历史舞台。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斗争成为五十年代在艺术方面的焦点。布格罗受教于古典主义传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