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攻击行为是指两个个体之间或者多个个体之间、家系与家系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攻击及屈服行为,攻击行为对于动物来说既存在有利之处,也存在有害之处。攻击行为使携带优良基因的个体在竞争中得到配偶,拥有交配权,同时淘汰不适应生存斗争的弱者,使优良基因传承下去。攻击行为也可以使个体增加灵敏度和战斗的能力,可以在劣质的生存环境中拥有更强的生存能力,从而利于种群的发展壮大。攻击行为除了具有以上有利之处外,也会给动物带来危害,如使动物在攻击行为过程中受伤或者死亡。攻击行为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因素,生理状态、种群大小、亲缘关系、等级地位等,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食物等因素。社会玩耍行为是发生在两个个体之间或者多个个体之间的玩耍行为,在鸟类、哺乳类、部分爬行类中普遍存在。作为灵长类的一种常见行为,其存在对于动物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社会玩耍过程中,少年个体身体机能可以得到快速发展,为个体以后的生存和繁殖打好基础,还可以使少年个体与其它个体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社会玩耍行为的发生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等级地位、亲缘关系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社会玩耍行为的发生。本研究利用红外摄像技术,对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猕猴(Macaca mulatta)的攻击行为和社会玩耍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攻击行为和社会玩耍行为的日活动节律,攻击行为的季节差异,攻击行为及社会玩耍行为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参与个体数和攻击行为类型对攻击行为持续时间的影响,参与个体数和玩耍行为类型对玩耍行为持续时间的影响,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对攻击行为类型及社会玩耍行为类型的选择倾向。对于猕猴攻击行为研究的结果显示,在20 d的视频中共记录到猕猴的攻击行为2 962次,其中追逐1405次,威吓382次,抓挠278次,其它108次,以及各种攻击行为组合789次。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猕猴的攻击行为节律明显,两个攻击行为高峰分别为09:30~10:30时和15:30~16:30时,验证了投食对攻击行为发生频次的影响。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攻击行为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Mann-Whitney U两两比较法,发现参与个体数和攻击行为类型对攻击行为持续时间影响显著,在攻击行为发生过程中,参与个体数越多,攻击行为持续时间越长;组合类型的持续时间最长,其次是追逐,再次是其它,最后是威吓和抓挠。少年个体,亚成年个体及成年个体在攻击行为中更常采用追逐类型。猕猴社会玩耍行为研究的结果显示,在持续10 d的视频中,猕猴共发生7 496次社会玩耍行为,其中含有触摸和抓打4 018次,追逐1 012次,撕咬和摔跤671次,其他53次,以及组合类型为1742次。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猕猴的社会玩耍行为具有日节律性,两个玩耍行为高峰分别为08:30~09:30时和10:30~11:30时。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Mann-Whitney U两两比较法,发现参与个体数及玩耍行为类型对社会玩耍行为持续时间影响显著。在玩耍行为发生过程中,参与个体数越多,社会玩耍行为持续时间越长;组合类型的持续时间最长,其次是撕咬和摔跤,再次是触摸和抓打,最后是追逐。在社会玩耍行为中,0~3岁的少年个体更常采用触摸和抓打类型,而亚成年个体及成年个体则常选择追逐类型。该研究研究了猕猴攻击行为及社会玩耍行为的日节律,量化了攻击行为的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和行为类别,量化了社会玩耍行为的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和行为类别,为动物园的猕猴管理和丰容以及动物福利提供了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