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前期,湖南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日寇的侵凌重创了湖南教育,所幸因各校播迁尚能保存教育力量。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校复员,湖南教育事业得以重振。继而因国共纷争,国内政治急剧变化,湖南教育陷于动荡,三湘学子亦因此组织化地活跃于校内校外环境中。本论文依据原始档案报刊资料及今人论著,以1945-1949年为历史断限,考察了湖南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形成的学生自治会、学生社团、国共两党领导下的学生党团等学生团体,对传统学生群体研究中的第二条战线或学生运动等过于“党派化”的取向有所淡化,力图还原这一时期湖南学生团体的真实全貌。文章绪论部分依次论及选题缘起及意义,回顾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明确界定研究对象,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由概述湖南学生界的抗日救亡运动到述评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南教育事业的恢复情况,继之介绍国共内战背景下的湖南社会状况。第二章借助统计整理的数据,对1945-1949年的湖南学生团体作出整体的量化考察,明确各类学生团体的数目、名称、性质等方面内容;而后选取了长沙的湖南大学和衡阳的国立师范学院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就其学生团体的校园文体活动、社会服务及政治参与逐一梳理。第三章对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学生团体管理、中共对学生团体的引导组织分别考察,将国共政争形势下两党的学生团体工作进行了对比。结语部分揭示了湖南学生团体的地域特征:求和平、求民主的政治诉求融合于湖湘文化孕育的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这些构成了湖南学生团体的特色。学生群体有其特质,作为新时期的学生管理者应该基于实际情况鼓励、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认知,走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助力他们在实践中层次化多元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