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在调节生态碳循环及气候系统的平衡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监测植被分布状况、变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能揭示植被与大气、土壤等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西南纵向岭谷区内高山峡谷相间分布的地貌格局及垂直带谱结构对研究区域尺度下山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与过程具有科学意义。本文基于MODIS EVI数据产品,结合植被类型数据、气候数据以及DEM数据等,利用趋势分析、灰色关联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法,探讨西南纵向岭谷区2001-2015年植被EVI时空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主要结论如下:(1)西南纵向岭谷区植被EVI年均值为0.36,空间特征大致表现为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局部分异明显。植被EVI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德宏、思茅以及临沧西南部等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怒江北部、昌都西部以及甘孜州西南部等地区。不同季节植被EVI与年植被EVI空间分布特征整体相似,但局部地区有所差异。此外,西南纵向岭谷区年及各季节植被EVI均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2)西南纵向岭谷区植被EVI年均值年际变化波动较小,范围0.30-0.34之间。西南纵向岭谷区年均植被EVI退化区域主要零散分布在怒江州、大理南部等地区;改善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临沧西部、文山县东部等区域。此外,各季节与全年植被EVI年际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均呈不明显减少趋势。各季节中植被EVI呈退化趋势、基本不变、改善趋势所占面积比最大的分别在夏季、秋季、春季。不同高程区间植被EVI变化趋势具有显著差异。(3)西南纵向岭谷区植被EVI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春季和生长季植被EVI与同时期月平均气温响应迅速,对降水的响应则滞后一个月;夏季植被EVI与同时期月累计降水量之间关系最为密切,而对气温则表现为滞后两个月;秋季植被EVI对气温和降水均滞后两个月。(4)年均、生长季、夏季植被EVI与气温大致呈负相关关系,主要以块状分布在怒江、丽江东部以及德宏北部等地区;与降水则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大理西北部、临沧东部以及楚雄南部等地区。春季植被EVI与气温和降水均表现为负相关。秋季植被E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较弱。(5)西南纵向岭谷区大部分地区植被EVI指数表现为非气候因子驱动。植被EVI受气候驱动的区域面积占比为11.05%;其中气温驱动型、降水驱动型分别占5.26%和3.21%;气温、降水强驱动零星地分布全区,仅占1.84%。整体而言,气候因子对不同季节植被EVI生长影响强弱依次为夏季、生长季、春季、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