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分析乌鲁木齐市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和各形态含量及分布的基础上,比较了不同行道树对重金属累积程度的差异。同时,借助于重金属与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土壤重金属及其化学形态分布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六个功能区的土壤样品中各重金属的含量有较大变化,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大大高于其背景值,其中Pb、Zn、Cr、Cu、Cd、Ni、As的平均含量分别是背景值的3.6倍、2.3倍、2.1倍、1.9倍、4.5倍、1倍和1.3倍,说明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各重金属元素在各功能区中已呈现富集的趋势。利用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乌鲁木齐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各功能区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为RI = 175,说明重金属污染为中等度,有必要及时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土壤中不同重金属形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含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除土壤Cd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外,其余五种元素Pb、Cr、Cu、Zn、Ni则以残渣态为主。六种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含量大小排序为,Cd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可交换态,Pb, Cr, Cu, Zn,Ni均为残渣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同时,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活性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含量所占总量的比例相差较大,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Cd,最小的是Cr。通过数据分析表明在乌鲁木齐市各功能区土壤中工业区、商业区、交通密集区活性态重金属含量较高。通过对乌鲁木齐市不同道路上的十三种行道树树叶中重金属含量分析表明:接骨木、杨树、大叶榆、水腊、圆冠榆叶片吸收重金属的能力较强,优先选择为城市绿化树种;而云杉、紫叶小檗、紫丁香、樟子松叶片吸收重金属的能力较弱。行道树种植过程中合理的生态群落(乔、灌、草相结合)搭配,不仅提高植物对大气的净化程度,而且增加了其对土壤的修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