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正式开赛并以职业化方式运行,参赛的各队伍均是以省、市专业队组队企业冠名的形式参赛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俱乐部。自1999年至今,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出现了5支俱乐部以独立法人的形式注册的俱乐部。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后备篮球人才的培养出现了较大的滑坡,2005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篮球管理中心制定了“北极星计划”,要求各篮球职业俱乐部在2007年以前完成其俱乐部的独立法人注册,并建立起各自的梯队进行后备人才的培养。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举国体制”培养后备篮球人才模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开始逐渐的萎缩。
深入了解传统后备篮球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职业篮球俱乐部的梯队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的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将会对我国篮球事业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课题文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现有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模式,通过对“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和职业篮球俱乐部的梯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我国现有篮球人才培养现状的利弊,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我国现代篮球人才训练体制的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最早注册于1995年,在我国现有16支CBA篮球俱乐部,职业篮球俱乐部有5家,配备了二线和三线的梯队队伍。
(2)传统的“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在逐渐萎缩,学校的培养模式培养的队员极少有人进入CBA职业篮球赛场,职业篮球俱乐部的后备人才培养是CBA职业篮球俱乐部的首选模式。
(3)职业篮球俱乐部后备人才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选择,运动员年龄较小,接受专业训练的时间较短,身高已接近我国CBA篮球联赛的水平。但是队员对文化课的学习极不重视。
(4)职业篮球俱乐部梯队队员专项身体素质综合评价等级整体为良,基本技术综合评价等级整体为中。
(5)职业篮球俱乐部的教练员科学文化知识偏低和科研能力薄弱,应加大对我国后备人才培养的教练员进行职后培训。
(6)职业俱乐部为梯队的训练和生活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投入,2002年以来职业俱乐部梯队培养的运动员进入国家青年队和国家队的人数在逐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