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微波热毁损术在骨样骨瘤离体动物模型上应用,了解骨样骨瘤微波热毁损治疗方法中微波热传导及热凝固情况,并应用于临床治疗,评价微波热毁损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材料与方法:微波热分布实验是用新鲜离体猪腿造模,用电钻在股骨横断面上钻孔获得长骨骨样骨瘤模型,瘤巢距股骨皮质2mm,长2cm。在距股骨皮质分别为0mm、5mm、10mm的周围软组织内插入热电偶,并将肿瘤模型置于37℃生理盐水中,在瘤巢模型中进行微波热毁损治疗,当瘤巢内达到90℃时持续10min,测量瘤巢处骨外膜0mm、5mm、10mm周围软组织温度,并对经皮微波热毁损术时周围软组织热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在微波热凝固作用的实验中,对新鲜的离体猪股骨进行MRI检查,了解标本在未进行造模及微波治疗时骨组织和骨髓的MRI信号强度。扫描后在猪股骨标本骨干处用电钻钻孔,不穿透皮质,造成局部骨缺损,模拟人类长骨骨样骨瘤瘤巢,再次对离体骨模型进行MRI检查。微波治疗时,应用直径3mm的骨穿刺针作为外套桶保护,用微波探针将瘤巢模型中心温度逐渐加热至95℃,保持温度10min,再对离体骨模型进行MRI检查,并将结果与第一、二步骤的MRI结果进行比对分析,观察微波治疗后病灶周围组织的MRI信号改变。MRI扫描后,用骨穿刺针套管分别于距微波中点0mm、<5mm及<10mm处取标本进行病理检查,联合MRI结果分析微波毁损作用造成骨组织凝固坏死的范围。在临床试验阶段对2007年8月至2008年2月间收治的3例累及股骨骨样骨瘤患者采用CT引导下骨样骨瘤经皮穿刺微波热毁损术。男2例,女1例;年龄12岁~25岁,平均17.7岁。3例患者均有患处疼痛症状(夜间加剧),病史为2月~10年。发病部位:左股骨颈1例、右股骨近端1例、左股骨转子间1例。术前经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诊断为骨样骨瘤。治疗全部采用CT引导下骨样骨瘤经皮穿刺微波热毁损术。术中以CT薄层横断扫描患肢确定病灶部位,应用骨穿刺针经皮穿入瘤巢中心,再次CT扫描证实穿刺针位置准确后,撤出针芯,以穿刺针套管刮除瘤巢瘤壁及其内肿瘤组织取病理,再将微波探针沿骨穿针伸入瘤巢中心,启动微波机将瘤巢中心温度逐渐加热至90℃,保持4~6min。再次CT扫描确认病灶已完全破坏。将切取的肿瘤组织用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固定后送至病理科检验。患者术后预防性应用抗菌素2天。结果:微波热分布实验显示距瘤巢处股骨皮质外0mm、5mm、10mm的软组织温度分别为78.5℃、44.0℃、34.2℃。微波热凝固实验结果是结合MRI结果和病理学检查显示微波热毁损术可以造成治疗局部骨组织热凝固坏死范围为直径<1.5cm的球形坏死区,距微波探针1cm以外的骨及骨髓组织术后不会发生热凝固性坏死。在临床试验中3例患者术后病理确诊为骨样骨瘤。3例患者术后24h内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1例病史10年患者术后术后2周内右大腿近端自觉酸胀不适,2周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5个月无复发。1例左股骨转子间骨样骨瘤患者术后随访5个月夜间仍有轻度隐痛,无需药物止痛。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热毁损术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高效及经济的治疗骨样骨瘤的手术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及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