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英美主流媒体建构下的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基于《卫报》与《纽约时报》的文本挖掘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M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显示,中国作为全球发展贡献者的形象进一步凸显,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保持稳定。但是由于意识形态与政治体制的不同,西方国家对中国依然存在很多固有偏见,又因为中国是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制度,这种负面声音很大程度上会集中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讨论上。因此研究外媒报道中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外媒试图建构的中国共产党形象,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当前的国际舆论环境,同时也可以对党的国际形象建设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运用澳大利亚学者MarcusPhipps提出的政党品牌模型,从议题显著度、品牌形象认知度与联想度、政党品牌态度三个方面分析了英美主流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共产党。研究发现,英美主流媒体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不同角度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负面形象,尤其在重大政治事件发生时,负面声音会更加明显。基于研究发现,本文总结出了英美主流媒体建构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模型:首先,英美主流媒体以政治、经济、香港、国际争端等热点议题为主进行建构;其次,建构主要分为中国共产党形象与领导人形象两个大的层面;最后,英美主流媒体对中国共产党的建构大多充满负面情感。根据亚历山大·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本文从建构主义的世界观(理念主义)以及方法论(整体主义)两个角度分析了英美主流媒体建构中国共产党负面形象的原因并依据模型的三个维度提出了改进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建议。首先,要重视热点话题中党的形象塑造,引领正确舆论导向。其次,要找准共通价值观,传播党的执政理念;信息公开要及时透明,善用社交媒体发声;要稳步经济发展,重视企业形象;要重视领导人个人形象塑造,形成良好的领导集体群像;要坚守底线,和衷共济。最后,要找准关注点、提升软形象。
其他文献
“刷屏、蹲点、秒杀”,电商借助直播这一沉浸式“场景”打造的电商直播平台赋予了用户新的互动和消费体验。电商直播用户可以通过点赞、抽奖等互动方式参与直播进程,也可以通过实时弹幕与主播进行互动反馈。然而,电商直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泛娱乐直播,完成“直播卖货”的营销目标是该类型直播的核心诉求,“边看边买”的购物模式也创造出普通网购场景下所没有的消费文化。  本文选取电商直播平台及其用户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互
1990年以来,中国电影导演处女作中的共同现象是从宏大叙事转向对个体生命经验的表述,青年导演以此彰显自我身份并且审视社会现实。本文以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电影导演处女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导演处女作的共性基础上,从社会变迁、电影创作、个人经验三个层面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本文第一章考察了中国导演处女作关于个体生命经验表述的共同现象,并分别剖析这一表述在第六代导演处女作和新生代导演处女作中所具有的
学位
在网络内容生态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当今互联网中的内容形式日趋向着多元化和差异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大众接触到的信息在数量上迅速增加,新的内容形态也在不断的诞生和演变。近期一种“土味”现象在互联网悄然走红,凭借乡村题材和独特风格吸引了大众的关注。借助短视频、直播等呈现形式,网络中衍生出了不同类别的土味内容。土味视频作为一种短视频形式的“土味”内容,也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类型。  土味视频作为一种内容载体,在
学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也成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与互动渠道。作为人类维持关系的交流工具,语言的使用习惯与使用方式也在发生着变迁与更迭。在当前社交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流行语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改变着文化形态与社会舆论,甚至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形态,因此针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  本文以2008-2018年的网络流行语为例,结合传播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理论先就网络流行语的国内外研究现
本文以“土味文化”的历史脉络为踪迹,综合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视野,从“土味”背后隐含的乡土性和美学语法两条线索出发,通过对其近70年的话语分析和文本分析,力求对城乡断裂、阶层对话、雅-俗文化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以此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关系变迁机理的研究引入一个新的视野,进而体认媒介公共性边界的拓展、文化领导权的延伸,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乡土性之于全球数字资本主义的反噬;并以此纠正
学位
本文在“远方痛苦的中介化”学术脉络下纳入性别议题研究,从灾难性事件转向日常生活,将社交媒体空间“生育后遗症的自我言说”及其引发的讨论视作女性痛苦的私人经验进入公共领域的文本流通案例,运用批判性话语分析并借鉴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的视角,把握女性生育痛苦“不均匀”的符号流通,关注权力、性别意识形态和同情问题。比起地理意义,本文的“远方”更强调其社会文化意涵。由于权力结构的不对称,在公共领域长期被
在当代中国特殊的政治社会语境下,民间组织获取正当性的难度相较于官方组织更高。本文以“生命力研究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为案例,试图考察面临多重正当性挑战的民间组织如何通过传播和话语,策略性地构建自身正当性以及目标的实现。研究发现,“共同体”由于其非官方属性,所以需要为自身正当性不断斗争;与此同时,“共同体”从事带有争议性的实践,使其在正当性构建中面临的不仅有社会环境因素的局限,还涉及到特定文
学位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兴群体,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改变了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作为一个有着巨大经济影响力的群体,他们与社会、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基于媒介使用与公民参与的研究成果,本研究集中考察了社交媒体使用对新社会阶层公民参与的影响。其中,公民参与包括政治知识、意见表达、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四个维度。通过对浙江省新社会阶层人士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社交媒体使用可以正向预测公民个体
学位
本文以城市传播视角为背景,选取天安门广场作为切入点,主要研究参与了基于天安门广场的公共社会互动的新媒体使用者,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所展开的公共书写活动所构建的空间生产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新媒体使用者的社交媒体内容生产与公共空间生产实践是一体两面的过程,对空间生产、政治认同的分析藉由微观具身认知理论、视觉语法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等展开。本研究实时抓取了2019年1月-12月的天安门广场地点微博数据,通
学位
春运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特有现象,关乎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近十年来,在经济社会转型、政府管理思路变革、社会结构变化和国人文化情怀的影响下,春运面貌不断发生着新变化。《人民日报》最早涉及春运议题,每年看似如规程般的报道,实则具有反映现实、协调社会关系、记录时代发展等一系列功能。  本研究基于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选取《人民日报》纸质版及其官方微博2009—2019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