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呼伦贝尔草原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对象,研究了羊草草甸草原PAR分量变化规律,并对温性草原类草地FPAR/LAI模型进行验证,结论如下:
1)在生长季6月初-9月下旬,PAR和APAR季节变化均呈减小趋势。PAR波动较大,在25-58 mol/m2;APAR则在17-34 mol/m2波动。FPAR随季节推移呈增大趋势,波动范围在0.46-0.77,最大值出现在8月下旬,可达0.77。
2)晴天冠层反射率在中午12点前后最低而早晚值较高。土壤反射率日变化6月波动较大,在层入射PAR、反射PAR、透射PAR和土壤反射PAR日变化均呈较标准正弦曲线。APAR日变化趋势和入射PAR基本一致。6月、7月至8月中旬,晴天FPAR日变化呈较标准的余弦曲线,变动幅度为0.60,9月变动幅度仅为0.13,几乎趋于常数。
3)在400-700nm波段的反射率和透射率都很低,在450nm(蓝光)和660nm(红光)附近形成两个吸收谷,在约550nm黄绿波段附近形成比较小的反射峰,即“蓝边”、“红谷”和“绿峰”;以680nm为中心的反射率极小值过渡到从800nm开始的反射峰,其间存在的拐点所对应的波长为“红边”;光谱特性主要受叶片水分的影响,由于水分在1450nm和1940nm的强吸收特征,在这个波段形成2个主要反射峰,位于1650nm和2200nm附近。
4)羊草冠层光谱曲线特征类似于叶片光谱曲线;当LAI很小时,冠层光谱曲线类似于土壤光谱曲线。随着LAI的增大,冠层光谱曲线特征越来越明显;对于同一时间、不同地区测量的羊草,因为土壤类型的差异,LAI大的冠层反射率不一定高。
5)通过模型模拟FPAR/IAI和实测FPAR/IAI值的对比分析,对温性草原类草地FPAR/LAI模型进行了验证,R2分别为0.8634、0.8418和0.6408,说明该模型是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