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农区新农村建设中地方财政体制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fei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消除公共品城乡二元供给结构、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任重而道远。当前,与探讨中央财政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热烈程度相比,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地方财政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关注较少。因此,本文在充分研读新农村建设相关文件和熟悉地方财政当前运行情况基础上,按照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当前地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体制运行情况,以期对地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本文以河南温县为例,重点开展平原农区地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改革研究。平原农区,指以农业为主的平原地区,温县最具代表性。本文从国外最具代表性的财政联邦主义入手,结合国内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温县实际情况,对平原农区财政支农政策理论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相关探讨。一是明确界定了地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范围。引入财政联邦主义中央—地方公共品划分理论,为地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根据受益范围将新农村建设涉及公共产品提供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混合性公共产品,指出地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应把范围重点放在地方性公共产品及混合公共产品上,结合新农村建设内涵,明确界定地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范围应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扶贫开发、农村基层机构运转等九类。二是采用非结构性决策模糊集分析方法确立了地方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给多个财政支农项目是一个多指标决策问题,在结构优化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目标,而且各个支农项目的相对重要性均是定性判断,难以指导实践工作。非结构性决策模糊集分析单元系统理论在对系统进行分解和综合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人的经验与知识,对大量复杂的定性因素,反复就关于模糊概念一“重要性”进行二元相对比较与量化,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定性指标定量化问题,建立了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的科学分配机制。三是建立了地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依据第四章确立的地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范围,建立了以综合发展指数为核心的地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全面考察了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社会发展程度和民主发展程度四个方面,定量考核了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效果,并以温县实际检验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很好地充实了地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在这方面的薄弱研究。
其他文献
祖国南方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常青,花果不绝,植物种类繁多。从千年古树,到异邦新种,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植物并茂一林,乔木、灌木以及藤本、草本之类共繁共荣。  在龙胜、临桂两县交界的花坪林区,海拔约1 200 m以上的山脊地带,有一种属松科的高大乔木,由于它的叶与杉叶相似,叶背下面有两条银白色的气孔带,人们便叫它为银杉。地球经过第四纪冰期的大变动后,世界各地的银杉也
<正>前言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稳步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年轻女性对饰品行业的消费也慢慢由奢侈品向必需品发生奇妙转变,消费偏好也从传统的普通流行饰品到如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