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新区域主义浪潮已经在全球兴起,各类区域贸易协定不断涌现,几乎所有的世贸组织成员,都加入了一个或多个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但是直到1990年代后期,东亚地区日韩这两个重要的发达国家以及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却一直热衷于推动和参与多边主义,对于区域性贸易组织一直持消极冷淡的态度,成为唯一没有参加任何区域性贸易安排的三个经济大国。东盟是东亚地区唯一有影响的自由贸易区。随着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陷入停滞、各类区域性贸易安排不断出现、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中日韩三国也逐渐将注意力转向了新区域主义的发展。在不同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形式中,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既可以基本实现国家之间降低关税、扩大市场、获得市场准入机会的要求,又可以满足相关国家的政治考虑,获得政治收益和非传统贸易收益。因此,自由贸易区这一经济一体化形式成为目前各种区域经济集团最经常采纳的形式。但是由于中日韩三国之间政治地缘战略、历史问题、内部敏感产业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障碍,使得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困难重重,进程止步不前。事实上,对于三国来讲自由贸易区的推进又是势在必行的,不能总停留在目前这种毫无作为的状态。在时机未成熟之前,必须行动起来,尽早选择区域合作的突破口,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来推动自贸区的建设。本文通过对相关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探讨与研究,通过借鉴世界其他地区区域性合作兴起的成功典范,提出从低层次、局部地区的合作向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合作逐步推进的发展策略,认为三国各自选取邻近的局部地区,率先开展由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主导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对于三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状况以及破解区域合作僵局是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意义的。在中日韩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实施当中,本文认为,从中国与日本、韩国开展次区域合作的地理优势、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经贸往来、历史交流等各方面因素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尤其是威海、青岛、烟台三市应成为中日韩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先导与核心。因此,本文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参与中日韩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以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定位重构为目标的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以及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三方面紧密结合,以半岛最东端的威海市为例,从地理、人文、产业基础、空间通达、制度建设等方面具体分析威海市参与中日韩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并指出威海市参与对日韩次区域合作的具体融入模式。其具体的合作模式是:以中韩铁路轮渡为突破口,建立“中日韩三角地带”城市走廊,打造崭新的地区航运中心,实现以港口物流为支撑的区域合作与经济发展,从而推动威海市成为中日韩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增长极,形成以港口城市为点,以海陆一体化联运路线为轴,经济效应进一步向区域外扩散的合作模式。本文应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尝试以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打破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僵局,并提出围绕交通枢纽港作为次区域合作的突破口和发展极,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的合作进程,以期为最终实现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战略目标提供有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