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用声反射鼻腔测量(acoustic rhinometry,AR)技术定量评估腺样体肥大患儿术后鼻咽部气道形态变化特征。将影像学和生物流体力学技术相结合,定性定量评估腺样体肥大患儿术后鼻咽部气道形态和气流流场的变化特征。方法:应用声反射鼻腔测量技术测量16例腺样体肥大患儿鼻咽部容积(nasopharyngeal volume,NPV),在腺样体切除术后3个月再次用相同方法测量NPV,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术前术后两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应用多层螺旋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对患儿鼻咽部进行连续扫描,分析术前鼻腔和鼻咽腔的影像学特征。将1例患儿术后3个月的CT图像与术前图像对比,观察手术后鼻咽部气道的形态变化特征。利用该例患儿术前和术后CT图像,采用有限元软件重建患儿的上气道,并进行气体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手术前后上气道气流流场的变化特征。结果:1、鼻咽部容积测量结果术前NPV为17.61±3.89cm3,术后NPV为31.34±7.11cm3,术后NPV比术前增大,经配对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CT扫描结果术前CT扫描结果:增生肥大的腺样体呈软组织密度影,不同程度阻塞鼻咽部,其中9例患儿腺样体突入后鼻孔。合并咽隐窝及咽鼓管咽口显示不清7例(43.75%),鼻窦黏膜增厚、窦腔分泌物潴留(鼻窦炎)5例(31.25%),中耳乳突积液(渗出性中耳炎)3例(18.75%)。术前、术后CT对比结果:同一例患儿术前CT图像显示,增大的腺样体阻塞后鼻孔及鼻咽部,鼻咽部气道狭窄,咽隐窝及咽鼓管咽口显示不清,鼻窦黏膜增厚,窦腔内可见分泌物。术后CT图像显示,增大的腺样体已被切除,后鼻孔及鼻咽部通畅,咽隐窝及咽鼓管咽口隐约可见,双侧对称,鼻窦黏膜基本恢复正常,窦腔内未见分泌物。3、数值模拟结果上气道几何模型的结构特征:术前模型腺样体阻塞鼻咽部,鼻咽部气道狭窄;术后模型鼻咽部狭窄消失,气道变通畅。总体压强差和压强变化梯度:在吸气气流速度最大时刻,术前模型由前鼻孔至声门压强逐渐降低,总体压强差为162Pa;术后模型为40Pa,比术前降低。在呼气气流速度最大时刻,术前模型由前鼻孔至声门压强逐渐升高,总体压强差为146Pa;术后模型为50Pa,比术前降低。在术前模型中,鼻咽部有一明显的压强变化梯度,压强降约105Pa;术后鼻咽部无明显压强变化梯度。气流流速分布:在术前模型中,气流主要流经下鼻道,鼻阈和鼻咽部存在高速气流;在术后模型中,气流主要流经中鼻道,鼻阈区高速气流仍存在,而鼻咽部高速气流消失,气流较平缓。鼻咽部气流形态变化:从鼻咽部气流速度矢量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术前鼻咽部气流形态主要以湍流为主,腺样体前部形成一个漩涡状气流,而切除腺样体后,鼻咽部湍流和漩涡状气流消失,主要以层流为主。结论:1、鼻咽部为腺样体肥大患儿上气道的狭窄平面,腺样体切除术后,狭窄平面消失,鼻咽部变宽敞,气道变通畅。2、腺样体切除术后,上气道气流流场发生变化,体现在总体压强分布、气流速度分布和鼻咽部气流形态的改变。3、生物流体力学原理可解释腺样体切除术后症状治愈的机制。4、真实手术后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和虚拟手术后的模型具有相似性,虚拟手术可以模拟真实手术,从而预测术后疗效。5、AR能准确定量儿童鼻咽部气道的形态改变,有助于为腺样体肥大患儿的术前诊断和术后疗效评估提供帮助。鼻咽部CT扫描有助于诊断腺样体肥大及其合并症,全面评估病情及其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