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当代中国纪录片的主题脉络,不难发现城乡关系这一主题或隐或显地包含其中。本研究主题重点正是1980年代以来的纪录片中的影像修辞如何呈现中国的乡村及其背后历史情境的关系。第一章导论部分是整个研究的缘起,因而它还包含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背景的概述和划定。由于本研究将以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乡关系作为全文贯穿的线索,并将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纪录片中乡村形象作为本研究解析的对象,因而城乡关系将作为本文对乡村形象研究解析的出发点。由此,在这一部分中,本文将给出1980年代以来至今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比较重要的纪录片的整体性概述以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讨论1980年代一些重要的电视纪录片中的乡村形象呈现之流变,以及它与1990年代转向乡村底层的新纪录运动之间的承接关系。80年代是宣扬爱国主义的大型纪录片大量涌现的时代,出现了《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及政论片《河殇》以及衔接1980年代专题片时代与1990年代新纪录运动时期的《望长城》与《天安门》等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因此,本章将主要围绕上述这几个80年代的文本而展开。试图结合这一时期爱国主义意识形态动员与复杂的“新启蒙”思潮的时代背景,来阐释80年代电视纪录片中的中国乡村“构形”,并着重解析这几个文本的乡村“构形”相互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的延续性。第三章要探讨的问题在于1990年代新纪录运动“转向”非主流人群后,新纪录片对乡村“构形”呈现、以及它与1990年代的城市化、市场化改革之间的联系。89事件终结了80年代,但现代化进程却在“稍事游移之后”继续延伸。在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整个社会正从一个以农村为主体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而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亦导致了“民工潮”的出现。这一1990年代开始突显的社会现实成为新纪录运转向之后所关注的对象,本章将这一时期书写乡村的纪实影像归为三个主题:苦难、女性与族群。这些主题与90年代的中国乡村变迁交织在一起,分别在诸如《远在北京的家》、《阴阳》、《回到凤凰桥》、《神鹿啊,我们的神鹿》、《最后的山神》等影片中进行了不同程度地展开,而这些纪录片也是我在第三章中主要分析的文本。第四章探讨是“大转型”之下的影像乡村。90年代末激进的市场化改革之后,出现了波兰尼所说的“大转型”的局面。而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乡村不仅被命为“底层”而且亦是以“无名者”的形象而出现的。本章将从“底层”的抗争、“底层”的政治与伦理以及现代性笼罩之下少数民族族群同化等几个维度来展开1990年代末以来中国独立纪录片对中国乡村形象呈现的影像实践的分析。第五章结语部分本文将在上述对三个时期纪录片中的中国乡村“形构”做一个统涉性的总结和观照,并指出文中的不足和接下来应待完善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