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IPv4和移动IPv6安全机制与实现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jiangnan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IP(Mobile IP)协议可以为互联网提供移动性支持,使移动节点在不改变其IP地址和现有的路由框架的前提下,在网络中自由漫游,并保持通信的持续性。针对不同网络协议类型,移动IP协议分为移动IPv4和移动IPv6。随着移动IP的实际应用,其安全机制显得尤为关键,其中主要包括移动IP环境下的接入认证和移动性信令加密两个方面。本文便是分别对移动IPv4环境下的接入认证和移动IPv6环境下的移动信令加密机制详细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设计原型系统。根据网络协议类型及安全机制的不同,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实现移动IPv4安全机制的原型系统。首先分析移动IPv4技术、认证机制,以及引入AAA体系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根据RFC 4004标准,设计出完整的移动IPv4结合AAA体系的接入认证及动态密钥分配系统方案。该方案分为移动IPv4和AAA两个子系统,AAA服务器可对移动节点认证,并为移动节点与接入网络动态分配认证所需密钥,可支持多种认证、加密算法,可方便进行AAA功能拓展。之后论文设计出该移动IPv4认证系统的原型系统,应用AAA体系开源软件OpenDiameter中携带的MIP拓展,修改MIPv4的开源代码Dynamics,实现MIPv4协议与AAA体系融合,最终实现移动IPv4环境下的安全机制。详细阐述各实体、模块的设计实现原理及流程,最终完成系统的软件实现。论文的第二部分实现移动IPv6安全机制的原型系统。首先介绍移动IPv6、IPSec等基本协议,在分析现有协议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密钥交换(IKE)协议,并根据RFC 3776和RFC 4877的主体思想,设计出一套可应用于移动环境下的密钥协商方案,该方案可在移动IPv6环境下实现IKEv2协议交互,在移动节点发起移动注册之前在移动节点和家乡代理间协商安全联盟,之后采用IPSec ESP封装移动注册消息,加密保护移动节点与家乡代理间的移动性信令。之后论文设计出该移动IPv6信令加密系统的原型系统,采用IKEv2协议开源软件OpenIKEv2进行动态密钥协商,修改MIPv6的开源代码MIPL,实现MIPv6协议与IKEv2协议融合,最终实现移动IPv6环境下的安全机制。详细阐述各实体、模块的实现原理及流程,最终完成系统的软件实现。最后基于以上两个原型系统分别搭建实验环境,重点测试系统实现的协议一致性,并结合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移动IPv4认证原型系统符合RFC4004的规定;移动IPv6信令加密原型系统符合RFC 3776和RFC 4877的规定。
其他文献
在《正义论》第40节“作为公平正义的康德式解释”中,罗尔斯为自己的正义理论提供了一个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康德式解释”,并从多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正义原则与康德的道德哲学之
从国内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工作情况来看,各高校普遍高度重视,以评促建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通过评估建立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在战略转型方面都做了积极的尝试。在战略转型的大背景下,对银行经营绩效评价进行分析,从而判断战略转型措施孰优孰劣,可以为银行下阶段战略
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50年,是一部不断探索和创新制度的历史。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每一步探索和改革,中国农民都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最终
根据乌兰布和沙漠和沙漠北部出露的剖面记录,初步确认了全新统风成砂沉积层的划分,并据此作14C测年分析,认为全新世风成砂至少形成于2个时期:早全新世,14C年龄为距今7255a之前;晚
根据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典型剖面记录,对各层沉积物进行了结构分析;在对沉积物性质、特点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初步揭示了各层沉积物的环境意义,并以此对乌兰布沙漠的形成、发
21世纪,信息技术风靡全球,掀起了世界经济新的一页。农业经济也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飞速发展,广大干部群众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
作为电视喜剧的情景喜剧自1993年从美国引进,在国内发展已有十几年的历程,从开始的不被接受,到现在的广受喜爱,像许多新生事物一样,期间经历了颇多艰难困苦。本文目的在于介
某医院是本世纪初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市场经济要求组建成立的三级医院。建院初期医院基础差,底子薄,医疗设备短缺,为了生存和发展,医院购置了大量的医疗设备,2年后即2005年年
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经济社会具有了全球化的表象。马克思认为现代经济社会生成的推动力是大工业的出现、分工从自然分工转向社会分工与企业分工、交往的普遍化趋势逐渐形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