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SiC陶瓷及其复合材料被认为是最具有潜力的事故容错燃料包壳材料之一,然而,SiC陶瓷钎焊接头无法满足核燃料包壳管极端高温服役要求。本文设计了Ni基高温合金钎料连接SiC陶瓷,分析了钎焊接头的微观组织特征,研究了钎焊工艺参数,以及添加增强相的种类和含量对钎焊接头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此外,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钎焊接头中的残余应力分布特征。设计并制备了61.3Ni-30Cr-8.7S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iC陶瓷及其复合材料被认为是最具有潜力的事故容错燃料包壳材料之一,然而,SiC陶瓷钎焊接头无法满足核燃料包壳管极端高温服役要求。本文设计了Ni基高温合金钎料连接SiC陶瓷,分析了钎焊接头的微观组织特征,研究了钎焊工艺参数,以及添加增强相的种类和含量对钎焊接头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此外,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钎焊接头中的残余应力分布特征。设计并制备了61.3Ni-30Cr-8.7Si(wt.%)高温合金钎料,实现了SiC陶瓷的有效连接。采用扫描电镜、EDS能谱、X射线衍射以及透射电镜等手段分析了接头微观结构。通过万能试验机测试室温抗剪强度来评估接头的力学性能。钎料与陶瓷界面附近生成的主要反应物有形态不规则、分布不连续的脆性相石墨和Ni3Si金属间化合物,含量较少且尺寸较小的化合物Cr7C3;钎缝中心基体为Ni基固溶体,弥散分布少量共晶化合物Ni+Ni3Si,尺寸较大的块状(Cr,Ni)3Si三元化合物在钎缝中随机分布。基于钎焊接头微观组织分析,研究了Ni基高温合金钎料钎焊SiC陶瓷的连接机理。钎料和陶瓷界面反应区域(石墨+Cr7C3+Ni3Si)的厚度随温度升高或保温时间增大而不断增大,从1300℃时的16μm左右增加到1400℃时的39μm左右;石墨含量先增多后减小,弥散分布在界面处,少量随液态钎料迁移至钎缝中心。钎缝中心区域的(Cr,Ni)3Si三元化合物随着连接温度或保温时间的增大而不断增多并聚集。此外,钎缝中心有明显的横向裂纹。随着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增大,接头抗剪强度先增高后降低,在1350℃/10 min时达到最大值21 MPa,此时接头一部分断裂在SiC陶瓷与金属钎缝的界面位置,另一部分断裂在SiC陶瓷母材处。为了降低钎料与母材之间的线膨胀差异,缓解接头的残余应力,制备了碳化物颗粒增强的Ni基复合钎料,并研究了钎焊接头的微观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添加3 wt.%SiC陶瓷颗粒时,钎缝中心石墨含量比未添加SiC颗粒时明显增多,石墨集中区域易产生横向裂纹。同时添加1.5 wt.%SiC和1.5 wt.%Cr3C2颗粒,钎缝中心石墨含量减少,且Cr3C2颗粒能够起到降低钎料与陶瓷之间的线膨胀系数,阻碍裂纹扩展等作用。与未添加颗粒增强相所得接头微观组织相比较,钎缝中心除Ni3Si、(Cr,Ni)3Si、Ni基固溶体之外,弥散分布了小尺寸石墨相;界面反应区域石墨和Ni3Si含量相对较少。研究了钎焊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钎焊接头微观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随着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界面反应区域(石墨+Cr7C3+Ni3Si)的厚度先增大后减小,钎缝中心反应生成的(Cr,Ni)3Si三元化合物最大尺寸不断增大,界面处的脆性反应层石墨和Ni3Si含量随之减小。在1400℃/10 min时,增强相颗粒促进某种类型晶面的SiC陶瓷的形成。该晶面SiC陶瓷与钎料中的Ni不发生反应,降低界面石墨和脆性层Ni3Si含量及连续性,从而使接头强度得以提升。当钎焊温度为1300℃-1400℃时,接头抗剪强度随温度的上升而不断增大,最大值为42 MPa,比未添加强化相颗粒所得钎焊接头的抗剪强度提升100%。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接头的抗剪强度先增后减。在陶瓷内部和钎缝中心断裂时,得到最佳钎焊工艺参数为:钎焊温度1400℃,保温时间10 min。针对实验方法测量残余应力较困难的问题,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细化中间层模型对接头残余应力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了添加碳化物颗粒增所得SiC陶瓷钎焊接头应力应变的分布特征。细化模型和简化模型在X、Y、Z三个方向上的残余应力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但细化模型钎焊接头中的X向残余应力峰值为580 MPa(简化模型为600 MPa),Z向残余应力峰值为80 MPa(简化模型为110 MPa)。添加强化相接头在X、Y、Z三个方向上的残余应力分布规律与未添加强化相一致,但整体应力水平提高。添加强化相后,X向应变量减少16%,Y向应变量减少15%,Y向应变量减少14%,裂纹呈减少趋势,与试验结果相符合。
其他文献
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传统制造行业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需要提升智能化水平,对于复杂机电产品这类高端制造业更是如此,运用各种新兴的智能制造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是当前企业的发展方向。装配过程是复杂机电产品生产制造中的重要一环,在成本和质量控制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提高装配车间作业效率的核心是要合理有效地配置装配资源,新的智能调度方法和技术可以为其提供支撑。然而在当前复杂机电产品的装
近年来随着化工产业的高度发展和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废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因此,对大气和室内环境中有害气体进行精准的实时监测显得愈发重要。气体传感器是一类可以将单种或多种气体混合物的成分和浓度变化转换为电学信号的电子器件,是识别感知气体以进行合理防控治理的主要方式之一。众所周知,气体传感器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敏感材料,传统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存在工
对微生物诱导碳酸钙矿化(Microbial induced calcite precipitation,MICP)动态过程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地球物质循环过程,并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MICP反应体系十分复杂,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非原位实时的方法,其空间、时间分辨率不足,以细菌为主体的MICP过程研究也不多见;对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都是基于对外部宏观条件的控制进行的,忽略了内部微环
物理瞬态忆阻器将信息存储和降解特性有机融合,既能保障信息存储的安全可控,又可满足存储器件的降解需求,是未来环境友好型电子器件、可降解或植入电子器件以及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考虑到物理瞬态忆阻器的飞速发展和广阔应用前景,本论文首先简要综述了该研究领域最新进展,整理分析了可降解的阻变材料、具有代表性的阻变机理、较少研究的降解机理等。其中,无机材料,特别是半导体材料,由于具有可调节的材料缺陷、
火炮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火力突击力量,是武器装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火炮的发射过程中,其弹丸出膛瞬间会产生能量很强的火焰。该火焰扩散范围大,能量密度高,将对火炮的炮管造成严重的烧蚀。因此,需要一种温度测量方法对弹丸出膛瞬间炮口火焰的温度场进行测量,用以分析弹丸出膛时和炮管之间的相互作用,给火炮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然而,该对象的测量环境复杂、且存在时间极短。一般的测温仪器难以适应其高速、恶劣的测量环
高光谱遥感影像不仅蕴藏十分丰富的光谱内容,而且具有大量的空间结构信息,被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防灾减灾、农业规划和城市地物识别等重要领域。高光谱图像分类是上述应用的基础,因此进行精准有效的高光谱图像分类是遥感技术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近年来,学者将深度神经网络引入图像分类任务,其可以高效地学习高光谱图像本身具有的非线性抽象特征,提升不同地物特征可分性。但是现有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策略在进行分类任务时仍
大气中CO2排放量及浓度逐年升高,水泥基材料面临着更高被碳化风险。随着对水泥基材料碳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发了碳化养护技术,该技术不仅改善材料性能,还与国家当前“双碳”战略相契合。但现有碳化养护方式对设备、CO2来源、操作等要求严格。本研究基于碳化反应原理,额外采用不同于气相碳化的液相碳化和溶液碳化方式,并结合碳吸附技术,对比研究不同碳化方式下碳化的发展规律及对性能的影响,为丰富和发展碳化养护技术提
微生物气溶胶广泛存在于大气环境中,近年来,微生物气溶胶引起的疾病传播影响日益凸显,严重危害着公共卫生安全,给人类的生产活动带来了巨大影响。对环境中微生物气溶胶浓度进行自动、实时、持续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微生物浓度检测方法包括培养-计数法、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检测法、分光光度法等。这些方法大都需要使用微生物采样器进行采样,而且需要特定的培养
铌酸锂(LiNbO3,LN)晶体是一种多功能铁电材料,被称为光子学领域中的“硅”。铌酸锂出色的电光、非线性光学、声光和光折变特性,使其在光电子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而近年来,硅与铌酸锂异质集成技术的发展更是大幅提高了光电子器件的性能,并显著降低了制造成本。因此,硅与铌酸锂的异质集成技术逐渐成为了光电子领域的基础工艺技术。论文针对铌酸锂光电子器件对于铌酸锂异质结构的强烈需求,分析了目前硅与铌酸锂异质集
工业零件在应力或环境的影响下很可能出现微小的裂纹,裂纹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损伤,在二维空间中表现为线型缺陷,在三维空间中表现为面状缺陷。裂纹的存在将严重影响到工件工作的稳定性,缩短工件的寿命,甚至引起工件断裂,因此,工业零件内的裂纹等缺陷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工业计算机层析成像(Industrial Computed Tomography,ICT)技术已发展为工业零部件内部结构、损伤检测的重要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