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胆囊结石是一种普通外科的慢性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现阶段,临床上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层出不穷,但对于治疗胆囊结石的最佳方法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胆囊结石患者经常担心在切除胆囊以后,会不会对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理机能造成不利影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临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微创治疗技术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手段,取得的成就也是比较显著的。通过整理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双镜联合下保胆取石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总结经验并加以理论化,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以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微创外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243例胆囊结石患者为资料,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治疗组治疗。其中男99例,女144例,年龄10-71岁,平均(43.4±5.1)岁;所有胆囊结石患者均由B超检查确诊。其中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的168例患者编入A组;行双镜联合下保胆取石(LRCC)的75例患者编入B组。若所收集患者伴有严重的合并症,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不能耐受手术或导致手术周期延长的病例不纳入研究范围内。所有患者术前均检测胆囊的收缩功能,具体方法是对患者进行脂餐试验,所采用的脂餐标准符合Lundh标准,通过超声的方法对胆囊的功能进行检测[12],在不同的时间,分别测出胆囊的最大横径(W)、最大长径(L)、最大后径(H),通过Dodds法[2](胆囊容积=0.52×W×L×H),分别计算出胆囊在不同时间的最大收缩率情况,公式如下:最大收缩率=(空腹容积-最小容积)/空腹容积×100%,余各项术前常规检查,如血尿常规,肝肾功,凝血功能等均无明显手术禁忌。采用既往住院病历查询,门诊病历随访,电话随访及再入院记录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对患者的术后胆漏发生率,术中胆道损伤发生率,结石复发率,胆总管结石发病率,结肠癌发病率,胆囊癌发病率以及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变化等方面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的数据均以x±s表示;A组和B组之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之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243例病人中,高血压患者有52例(21.4%),糖尿病患者13例(5.3%),彩超检查胆囊壁毛糙,胆囊壁较厚患者有108例(44.4%),其他15例(6.2%),243例胆囊结石患者均治愈出院。两组术后常规给予抗炎、抑酸、补液及营养治疗,A组术中出血量均为(8-25)ml,平均为(17.6±1.8)ml,B组术中出血量均为(9-24)ml,平均为(16.7±2.1)m1,A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3.7±0.8)天,B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4.0±0.4)天。.随访情况①A组患者中,因胆囊已切除,无胆囊结石复发以及胆囊癌发生之说,术后24个月复查彩超提示胆管结石出现2例,发生率为1.2%(2/168);术中及术后出现胆漏患者有3例,发生率为1.8%(3/168);术后电话随访示A组内未出现结肠癌病例。②B组患者中,术后24个月复查彩超提示结石复发1例,复发率为1.3%(1/75);术后出现胆漏的患者有0例,发生率为0;胆管结石出现1例,发生率为1.3%(1/75);术后24月后电话随访示B组内0例出现结肠癌,发生率为0%(0/75);术后24月后电话随访示B组内未出现胆囊癌,发生率为0%(0/75)。75例患者术前胆囊壁厚度平均为(1.48±0.15)mm,脂肪餐后胆囊收缩面积最大收缩率为(54.3±17.5)%,术后12个月胆囊壁厚度平均为(1.35±0.30)mm脂肪餐最大收缩率(56.2±21.6)%。胆囊壁厚度测量在术后12月与术前相比明显变薄;胆囊收缩功能在术后12月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1、保胆取石术保留了胆囊的正常生理功能,明显减少了胆囊切除所带来的并发症;2、同时也降低了行胆囊切除术时分离胆囊三角带来的胆管,血管等副损伤的发生率。3、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率较低。4、术后胆囊收缩功能较术前有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