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肩凝症在传统医学中称为“五十肩”、“漏肩风”,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群,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肩凝症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其病理改变则主要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等软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关节囊挛缩以及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肩凝症在临床中非常多见,在肩关节周围疾病中占有较大比重,故对于肩凝症的临床研究也非常之普遍。临床上对于肩凝症的治疗非常多,西方医学主要以口服止痛药、外用膏药或者是手术干预为主。在祖国医学中,治疗这类筋伤的方法颇多,而且各具特色,如:针灸、推拿、导引、砭石等等。在各个中医治疗方法中,针灸疗法是目前得到公认的具有明确疗效的方法,被医者所认可,被患者所接受。电热砭石疗法是中医治疗手段中的新方法,近年来在治疗骨与关节疾病中获得满意疗效,其在肩凝症的治疗中,具有缓解疼痛和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的治疗作用。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针灸疗法在治疗肩凝症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中肩三针(肩前、肩髁、肩贞)作为主穴在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肩三针穴位与临床疗效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目的:通过对比电热砭石疗法和针灸疗法在针对肩凝症患者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过程中肩三针穴位压痛力学测定、UCLA总分及VAS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的疼痛、综合疗效等方面上的治疗效果,以明确肩三针穴位压痛改变与电热砭石疗法和针灸疗法治疗肩凝症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病例采集来源于在我院门诊就诊的肩凝症患者,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17年8月,根据患者入组的先后顺序,按1:1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电热砭石疗法,对照组采用针灸疗法,试验组和对照组按照本课题治疗方案予以进行,于2017年12月之前完成所有入组患者的随访。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肩三针穴位压痛力学测定、UCLA总分和VAS评分方面的变化,统计资料,整理数据。统计方法:采用CRF表进行数据的采集,运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数据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取自然对数正态化后进行分析。计数和等级资料分析采取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在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UCLA总分、VAS评分、肩三针穴位压痛力学测定分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一个疗程后及3个月随访在UCLA总分的变化上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综合疗效的组间比较在一个疗程后及3个月随访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一个疗程后及3个月随访在VAS评分的变化上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缓解疼痛的组间比较在一个疗程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个月随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一个疗程后及3个月随访在肩三针穴位压痛力学测定的改善程度上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缓解疼痛疗效的组间比较在一个疗程后及3个月随访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热砭石疗法较针灸疗法具有更好的综合疗效,尤其在改善患肩疼痛方面较为明显。2肩三针穴位在肩凝症疼痛改善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