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结核分枝杆菌BCG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疫苗,亦被认为是表达与传递外源抗原的理想活载体之一,然而迄今对BCG或重组BCG(rBCG)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机理尚未阐明,而从免疫调节生物学角度探讨BCG或rBCG诱导T细胞应答的规律亦未涉足。为此,本研究以表达大肠杆菌MalE蛋白的rBCG(rBCG·MalE)为模型,试图阐明rBCG与抗原提呈细胞相互作用的规律、rBCG表达产物抗原表位多样性、rBCG和BCG诱导的T细胞应答规律与调控因素。 在体外抗原提呈试验中,证实rBCG·MalE成功表达MalE蛋白的四种T细胞抗原表位,即p68—82、p100—114、p151—165和p277—291。T细胞增殖试验和ELISPOT试验结果均表明这种表达是功能性的,rBCG·MalE可刺激小鼠产生MalE蛋白及其多肽特异的T细胞增殖和IFN—γ应答。表位作图显示,BCG表达的MalE未形成新的抗原表位或使隐蔽表位暴露出来,并进一步证实MalE p68—82多肽表位是MalE H—2~d限制性主要T细胞表位,而p100—114、p151—165和p277—291多肽表位为次要表位。 具有抗原提呈细胞(APC)功能的吞噬性细胞,通过刺激T细胞应答可促进细菌清除,从而在抵抗细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巨噬细胞(M?)是胞内寄生茵的优选宿主细胞,并贮存大量的抗原物质,而树突细胞(DC)却是非常强势的APC。然而在体内针对细菌的T细胞应答中,这两种有吞噬活性的细胞之作用还未阐明。为此,本研究以rBCG·MalE为材料,对M?和DC诱导抵抗细菌的T细胞应答中的相对作用进行了探讨。在小鼠i.v.接种rBCG·MalE 12小时后,脾脏M?和DC的感染率相当,但在来自体内的体外试验(Ex vivo)中,用针对MalE蛋白的特异T细胞杂交瘤仅测出DCs表面存在免疫原性的MalE多肽/MHCⅠ复合物,而M?却没有。同样,在rBCG·MalE感染后,仅在DCs观察到CD40、B7.1(CD80)和B7.2(CD86)分子表达水平升高,并分泌IL—12 p40,因而证实DC在刺激T细胞应答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试验还显示,脾脏DC CD8α~+和CD8α~-亚群在体内是相同势能的APC,但IL—12的产生主要来自CD8α~+亚群。综上所述,在rBCG感染早期,DC在体内条件下不仅在针对分枝杆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且还通过分泌IL—12在自然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应用免疫磁性分离技术去除免疫小鼠脾脏中CD4~+和CD8~+T细胞后,在 ELISPOT试验中证实,rBCG·MalE诱导的 T细胞应答是CD4”T。细胞依赖的。 对 MalE、PPD特异 T细胞应答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rBCG·MalE、BCG·wt 诱导的特异CD4”T细胞应答存在Thl/ThZ平衡转换现象,即起始阶段为Thl应 答,一段时间后出现ThZ应答,并逐步形成Thl/ThZ混合应答。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分析了rBCG·MalE诱导针对MalE不同T细胞表位的应答规律,结果发现, 随着感染与免疫过程的发展,针对MalE p68—82和p277一二盯的特异 T细胞应 答从起初的Th应答向Th/ThZ混合类型变迁,非常有趣的是,针对P100—114 的特异T细胞应答呈现典型的Th VThZ平衡转换,而针对P151—165的T细胞 应答仅是ThZ类型,而且在免疫后较长时间才出现。这些结果不仅进一步验证 rBCG·MalE诱导的 T细胞应答规律,而且还揭示 MalE蛋白不同 T细胞表位的 功能多样性。此外,研究中证实rBCG不同表达构建产生的MalE及其表达量亦直 接影响它们诱导免疫应答的质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