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人类永恒而普遍的诉求,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标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忽略了人民精神层面的满足,使得中国城乡居民陷入了“幸福停滞”的困境。现如今,中国人的理财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发生变化。由于家庭收入的增加,资产也日渐增多,家庭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也水涨船高。反之,家庭的收入下降会导致偿债能力的下滑,生活质量和水平将难以稳定在基本水平,进而消费支出水平便会大幅度下滑,从而幸福感会直线下降。相比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村居民负债有着其特有的性质。承担农村负债的主要活跃群体是穷人,其较低的经济水平使其参与正规及非正规金融借贷的可能性大幅度提升。对于农村负债群体而言,家庭负债能够熨平家庭收入或者紧急缓解家庭支出,例如将借贷资金用于教育、医疗、生产经营性活动等,都能够帮助农村获取更高的福利水平。然而,家庭负债同时也会带来财务压力,使得农村居民长期的幸福感受到压迫,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情绪等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幸福感的持续下降。所以在此背景下,研究家庭负债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对保障农村居民福祉、摆脱“幸福停滞”困境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以社会比较理论、流动性约束力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梳理农村居民家庭负债以及与幸福感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并清晰界定农村居民、家庭负债和幸福感等核心概念。运用Oprobit模型,从是否有家庭负债、负债金额、银行负债和其他负债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农村居民在负债下的幸福感变化,发现家庭负债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有负面影响,但这是由非银行负债引起的。分群样本检验发现,家庭负债对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低收入群体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也均是由非银行负债带来的。高收入群体没有受到负债的显著影响,且银行负债对高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有显著正向作用。因此,针对农村居民应提高其金融认知水平,正规金融应在此基础上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应关注不同的农村群体,提供就业保障。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选题的视角以及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从微观层面以农村居民的角度,研究家庭负债下的农村居民幸福感差异,同时将负债来源细分为银行负债以及其他负债,分模型讨论不同类型负债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有利于深入探究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负债类型和负债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