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几年我国的著作权侵权纠纷中,涉及到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多数都是以“驳回其他诉讼请求”而结案,只有少数会照顾到原告的精神利益。即使被满足的精神损害诉求,在认定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数额以及当事人如何举证等问题上,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较为抽象,因此,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笔者从著作权侵权纠纷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合理性谈起,明确了建立著作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迫在眉睫。既而从立法和司法实践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当前著作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并就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构成要件,适用赔偿的范围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在此章节的论述中否定了通说的提起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只能是自然人的观点,认为法人也会有精神利益即商誉的丧失,因此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理应包括法人及其他组织。最后,对著作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的归则原则,确定赔偿数额应遵循的原则和参考的因素,及数额确定的标准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并提议应该在《著作权法》中增加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并弥补《刑法》中对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规制的欠缺,创建与民事立法双管齐下保护著作权精神利益的完备体系。
其他文献
编制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是我国立法中富有特色的一个环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有立法权的各个部门机关纷纷开始编制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也正是从那时起到眼前的二十多
在司法实践中,检察建议被广泛运用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中。对于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职责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法律对检察建议规定过于原则化,不具体,操作性不强,现有法律基本上对其未作明确规定,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争议甚至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检察建议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程序性、效力不确定等问题。本文拟从理论和司法实践的角度总结检察机关开展检察建议工作的经验,从立法的角度深入探讨检察建议法制化、规范化问题,力求为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献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