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资源转化为科普能力研究--以中科院北京、西双版纳、杭州、沈阳4个植物园为例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园资源转化为科普能力研究,既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需要,又是提升植物园科普能力的需要。本研究选取管理部门、区域、功能、特色不同的4个植物园为案例,实地调研影响非专门性科普机构科普能力的要素。把植物园科普能力评价角度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植物园的科普投入,包括科普人员、科普经费投入;二是植物园的科普产出,包括科普教育活动及科普创作产品、科普媒体产品的产出。调查发现,植物园科普资源条件与科普能力并不是正比关系,科普资源条件是科普能力建设的基础而非主要影响要素,科普支撑条件是科普能力建设的主要影响要素,体现在科普政策、科普工作定位、科普组织管理建设,其中,科普政策是科普能力建设的第一推动力,科普工作定位决定科普能力建设的方向,科普组织管理是科普能力建设推进落实的关键,科普能力是科普资源条件在科普支撑条件影响下的结果。建议在未来科普能力评价中,加强对科普支撑条件的定性调查。
其他文献
凉山彝族地区是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改革传统婚恋文化是凉山文化扶贫工作的重点内容。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以及农村媒介建设的加快,手机为代表的媒介被认为是推动凉山彝族婚恋文化改革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  本文立足“使用与满足”的理论,从婚恋和媒介使用的主体——彝族农村青年出发,将彝族农村青年在婚恋生活中使用手机的行为,看作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而采取的措
学位
技术在传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定的技术使特定的传播成为可能,特定的传播又引发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形态.另外,研究传播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关系,在这个时代看来最有代表意义:新的传播技术不断涌现,它们的传播方向尚未完全定型,它们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验证.该文在考察历史上三次传播媒介形态变迁而引起社会文化变化的基础上,试图得出传播技术变迁对社会文化影响的一般规律.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