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与亚文化视野下的“网络狂欢”——基于“锦鲤”流行现象的个案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ekccxea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迭代更新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虚拟空间已经成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而其中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这片“重要阵地”中则显得更为活跃。在以高效率、即时的互动性与充分的开放性著称的社交网络中,作为文化复合体的中国“锦鲤”文化凭借其“祈愿求福”的吉祥文化内涵,使“锦鲤”迅速成为了青年群体在赛博空间中竞相供奉与崇拜的对象。转发“九宫格锦鲤”图抑或以杨超越、微博用户@信小呆等为代表的“人形锦鲤”,并配上“求过”、“顺利”、“上岸”、“结束水逆”等相关的祈祷话语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求福许愿,竟成为了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无数青年互相模仿的日常迷信行为。时至今日,这种传统迷信行为衍生出的“拜锦鲤教”在网络空间中也俨然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尽管这场以“锦鲤”符号为代表的“网络狂欢”是在商业资本与消费主义的共谋下掀起,并披着“商品拜物教”的外衣,但人们仍然对这场人为主导、蕴含着“天降好运”的“祈愿游戏”趋之若鹜。而这场现象级狂欢背后,彰显的正是网络消费主义、青年亚文化与资本力量三者之间在移动互联网经济时代下相互影响、相互博弈的结果,这背后蕴含着的复杂关系值得引起传播学界的重视与研究。
  本文以社交网络中的“锦鲤”为研究对象,将其纳入消费主义与亚文化的双重视野,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参与观察法,通过梳理中国“锦鲤”文化的演变历程,观察归纳出其在网络空间中不同传播阶段的的表现形态及其衍生的外在内涵,同时从消费主义的视野出发,研究这场以“锦鲤”为符号的“网络狂欢”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在亚文化的视角下,着重探讨“锦鲤”迷群在赛博空间中所展现出的青年亚文化精神内核。
  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及相关的文献综述等基础性工作。第二章梳理了“锦鲤”的演变历程,分为两个小节——中国“锦鲤”文化的变迁与网络空间中“锦鲤”不同传播阶段的表现形态及其衍生意义;中国“锦鲤”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复合体,是由日本现代锦鲤文化与中国传统鲤鱼民俗相互交融碰撞的结果,鲤鱼符号的吉祥文化内涵使其呈现出“自我”的文化表征;网络空间中“锦鲤”文化的表现形态经历了两个传播阶段——从早期的“九宫格锦鲤”到“人形锦鲤”,此时的“锦鲤”文化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中由于脱离了鱼的物质属性而彻底完成了神格化与符号化。第三章则从消费主义的视野出发分析了“锦鲤”狂欢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商业资本与消费主义对中国“锦鲤”文化的收编与异化,即通过网红营销模式下的景观性表演营造出关于“锦鲤”祈愿文化的“消费景观”,同时在“新拟态环境”中构建消费仪式,将受众对“锦鲤”的转发、崇拜行为异化为一种被操控的“数字劳动”,使其追求的是披着“锦鲤”外衣的“虚假主体”,最终使“锦鲤”的符号意义在不同的传播阶段发生了两次不同的意指,也就造成了两次“锦鲤”符号消费的狂欢。第四章基于亚文化的研究视野,分析了“锦鲤”迷群背后的青年亚文化精神内核,认为其由四个要素构成:表象、行为、话语、动因。“锦鲤”迷群通过集体式狂欢下仪式展演的行为方式与精神焦虑下戏谑表达的话语范式,以身份建构与自我认同为动因参与到了“锦鲤”文化的表象——既是一种现代“网络迷信”也是一场“祈愿游戏”——之中,简言之,行为、话语、动因三者共同动态建构了这一场“祈愿游戏”,即“锦鲤”迷群的亚文化表象。在第五章总结与反思中,笔者针对类似于“锦鲤”流行现象的“网络狂欢”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担忧,如消费主义的狂欢、现代性的精神危机以及亚文化面临着的收编命运,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同时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着重将媒介技术因素纳入对“锦鲤”流行原因的考量,并对网络“锦鲤”文化的研究集中于批判面向。除了聚焦这场“锦鲤”狂欢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应当看到青年群体在进行祈愿行为时其背后欲望的正当性,理解当代青年群体背后面临着的现实与精神困境及其仍坚持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盼。
其他文献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上市来实现企业的扩张,公司年报既成为了公司股东了解公司运营发展情况的重要窗口,也是获得利益相关者投资与信任的主要外部沟通工具。鉴于其重要性,学者们从话语角度,如词汇、句法、和篇章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从语义角度来分析公司年报的研究却并不多见。  本研究借鉴了梅顿提出的合法化语码理论中的语义波定义,通过分析四份来自不同行业的四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2018年报,以罗载兵基于语义
学位
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日常交流的方式,同时也为企业进行信息传播、品牌运营、身份构建以及关系维护等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构建可靠的企业身份,建立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社交媒体研究的体裁分析框架以及会话风格概念,探究中美两国银行如何通过微博平台构建企业身份。研究从社交媒体的主题倾向、风格特征、主题与风格之间的关联以及语用维度(身份构建)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学位
美国在历史、文化和法律的特点为利益集团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数量和范围上都超过了其他西方国家,影响力十分深远,成为研究美国政治的一大热点。围绕这一政治现象,西方学者们提出了精英主义、多元主义和新多元主义等利益集团理论。由于社会经济的动态发展,不同的理论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会有所变化,因此针对利益集团的研究也要不断更新。  笔者在阅读一定的文献后,利用“美国废弃物回收协会”与《巴塞尔公约》案例
由于经济和政治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墨西哥非法移民移民到美国。这些墨西哥非法移民不仅对本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影响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作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对特朗普时期的墨西哥非法移民政策进行研究。美国的墨西哥非法移民在很多方面影响着美国社会,这些非法移民不仅侵害了美国人的福利,他们的犯罪活动也对公众安全构成了威胁,他们由于数量众多还使美国人产生了身份危机。  基于这些因素
学界对自2017年以来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战十分关注,但在商务英语领域,对于贸易战相关的大量文本和各界反应,研究者们还没有完全挖掘其中的价值。  本文通过语料库驱动的方法,揭示美国301听证会中的话语系统,丰富了文本分析的语料,从语言学的角度为中美贸易战研究做出贡献。  301调查是美国贸易委员会召开的公共听众会,目的在于采集商界对于向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意见。本研究总结出美国301听证会中的四个
本文作者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和克瑞斯、勒文的视觉语法理论为理论基础,选取八个华为和苹果品牌的分别针对中方市场和西方市场的商业广告视频,分别对言语语篇和非言语语篇进行量性和质性的多模态分析,旨在探索其中通过多种符号资源构建互动意义的实现方式,实现方式的异同点以及影响异同点的可能性因素。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商业广告中言语语篇的互动意义怎样通过人称和情态用词实现的?非言语语篇的互动意义怎样通过接触、社会
学位
自20世纪80年代Holec将自主学习(Learnerautonomy)概念引入外语教育领域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新兴课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学习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的剖析和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三个方面,而个体差异与自主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特别是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的相关性研究还不是很多。在为数不多的文章/著作中,国外学者讨论的焦点是从理论上论述动机和自主孰先孰
学位
委婉语(euphemism)是指用不冒犯人或令人愉快的词语去替代直截了当的、触怒人的词语,即用好听的话来掩饰事实。它是一个语言学概念,也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中,长久以来受到中外诸多语言学家及学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以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概念内涵、历史发展、构成手段、所体现的文化取向以及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对英汉委婉语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大于相似,这
学位
2018年12月,孟晚舟在加拿大被逮捕后向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最高法院申请了媒体禁言令(美国称为Gag Order,加拿大称为Publication Ban),法院应其申请发布禁令对媒体获取和报道案情相关内容进行了限制。在该禁令被撤销之前,相关当局均表示不会提供案件细节,也不会对事件作出评价。直至保释听证会上法官宣布撤销禁言令后,媒体才能披露部分法庭授权的文件。  作为英美法系对新闻自由进行事前限制的
社会不断进步,精神健康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9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我行动”。目前,我国抑郁症患病数量已逾5800万,占人口总量的4.2%。WHO预测,2020年我国公共卫生最大的负担将是郁症类的精神疾病。心理健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关乎健康的个体问题,它更是足以影响和谐的社会问题。大众媒介作为信息传递者,通过新闻框架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凸显,进而影响受众对该疾病或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