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科学传播事业取得了极大进展,但另一方面也能清晰地看到,当前我国科学传播现状跟不上科学发展的形势,科学传播过程中理性缺失问题凸出,这既影响了科学传播的效果,也不利于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为了“让科学回归科学”,营造一个良好的理性的科学传播环境,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科学传播中的理性缺失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导致科学传播中理性缺失的原因,并为理性重构寻找可能性路径。论文首先分析了科学传播中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理性缺失行为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对于作为传播主体的大众媒体而言,其理性缺失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媒体广告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科普节目传播伪科学;科技新闻片面化、娱乐化。对于传播受众而言,受众存在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对科学产生信任危机以及非理性参与争议性科学事件等非理性行为。其次,文章探讨了导致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理性缺失的主客观原因。对于传播主体而言,市场经济下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部分科学家将传播权让位于大众媒体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审查缺位等都是导致其理性缺失的重要因素。对于传播受众而言,受“技术善论”与“技术恶论”极端道德观的影响、信息时代新媒介素养的缺失以及受网络空间中“匿名心理”与“趋同心理”的影响是导致其理性缺失的重要原因。而在科学传播过程中,科学常识与专业知识的欠缺也是致使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理性缺失最重要的因素。在科学传播中,如何解决与约束大众传媒与传播受众的非理性行为,决定着大众媒体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传播受众的行为选择。从宏观层面上讲,科学传播中的理性缺失行为凸显出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方面要加大科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拓展科学普及的多媒体渠道,也包括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从微观层面上讲,大众媒体一方面需要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意识,明确自身科学传播责任;另一方面媒体人应该加强科学常识与专业知识储备以提升科学素养水平。此外,还应该重视政府主管部门、媒体自身对内容的审查以及专业机构的指导。就传播受众而言,需要通过网络道德自律与法律强制性手段来共同制约受众的非理性行为。另外,受众的新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被提上日程。只有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入手,才能有效遏制科学传播中的理性缺失行为,从而更好地推动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