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手法腕踝针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家兔血清钠离子(Na+)、血浆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并设立腕踝针及体针组对照,为手法腕踝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推广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方法:将34只雌雄各半的家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体针、腕踝针和腕踝针手法组4组,模型对照组10只,其余各组每组8只。采用外力打击法造模,造模后可见受打击部位肿胀,皮肤青紫并有细小出血点。3个治疗组均经2天治疗。在造模前、后、针刺5min时、针刺30min后(起针后即刻)、第2次治疗结束后分别心脏采血,检测β-EP和Na+。
结果:1.血清Na+含量:模型对照组造模后4个时间点均处于高浓度状态。5min时,腕踝针手法组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30min时,腕踝针手法组含量低于其余三组;第2次治疗后,腕踝针手法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余三组(P<0.01)。
2.血浆β-EP含量:模型对照组变化不明显。5min时,只有腕踝针手法组同模型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30min时,体针组含量无变化,腕踝针组和腕踝针手法组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但后者水平更低(P<0.05);第2次治疗后,腕踝针手法组的降低作用更强。
结论:急性软组织损伤后,采用手法腕踝针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清Na+和血浆β-EP含量,其效果明显优于体针和腕踝针。因此今后临床在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时应广泛使用手法腕踝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