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其债务为关注对象,从政府或有债务等理论视角中汲取分析分析视角,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深入分析融资平台债务的特征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近年融资平台债务扩张乃至过量的形成机制,构建融资平台稳健性评估体系并应用于典型省市的实证检验,并提出相应的债务扩张干预措施以及风险防控建议,最后对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提出设想和方案。 总体上,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扩张迅速,多数贷款需政府信用支持,还款来源主要包括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等,主要的问题包括负债率过高、治理结构不健全、担保承诺不规范、对土地升值依赖过大、部分项目效益不高、偿债责任主体不明确、违规挪用等。 近年融资平台债务迅速扩张的机制主要有三条。一是银行资产配置机制,即由于融资平台还款来源的土地依存度提高,平台项目与一般投资项目之间差异性降低,资产分散化效果降低,使银行自动将更多的资产配置于更为稳健的融资平台贷款。二是预算软约束机制,政府干预为融资平台和银行提供了双重预算软约束及隐性利率补贴,造成信贷供给和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使均衡信贷量在利率不上扬的情况下大幅增长。三是信息不对称机制,信息不透明会使低资质的融资平台得到贷款,并放大政府支持的效应,用较少的实际支持帮助较多的低资质融资平台获得贷款。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提出了干预平台债务扩张机制的政策建议。 本文构建了包括公司财务、组织结构、经营性项目、非经营性项目、可用资源五个视角在内的融资平台稳健性评估体系,通过对典型省市融资平台的实证检验,证实主要的风险点在于融资平台实际掌控的土地资源不足,以及主营业务创收能力差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控建议。 对于现有融资模式的分析表明,平台信贷模式一般存在实际抵押缺位的现象,其结果是政府不会努力管理项目,使得融资平台项目不得不进行再贷款,融资效率较低。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提高政府违约声誉损失,降低政府努力成本,提高银行再贷款的成本;另一方面则是使实际抵押到位。这一探讨对于平台贷款模式的替代模式——地方债及城投债的推广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围绕博弈分析的结论,本文提出了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优化及替代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