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硬膜外应用小剂量氯胺酮观察吗啡经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IA)的镇痛效能以及伍用小剂量纳络酮对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一般资料: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肝脏手术的患者45例,年龄范围25-65岁,性别不限,BMI在18-23kg/m~2,麻醉均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步骤:术前由麻醉医生告知患者麻醉方式、术后PCIA装置使用方法,以及VAS评分系统,直至患者能了解本试验设计意义,进行准确的术后访视。将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为三组,每组1 5人:C组(对照组)、K组(实验组1)、KN组(实验组2)。病人进入手术室后,予硬膜外穿刺置管,术前使用2%利多卡因3ml确定硬膜外麻醉平面。全麻诱导用药为:芬太尼4ug/kg,异丙酚1.5-2.0mg/kg,司可林1.5mg/kg,维库溴胺0.1mg/kg。术中使用七氟醚吸入以及1%利多卡因+0.2%丁卡因混合液硬膜外间断给药维持麻醉深度。术毕患者清醒后拔管,送入PACU。在PACU中,待硬膜外阻滞平面退至T10以下,C组硬膜外给予0.9%生理盐水4ml;N1组给予以0.9%氯化钠盐水稀释的氯胺酮0.1mg/kg总容量4ml;N2组给予以0.9%氯化钠盐水稀释的0.1mg/kg氯胺酮+5ug/ml纳络酮混合液共4ml。随即开始使用吗啡静脉镇痛泵以及开始术后观察计时。观察指标:观察术后3、6、12、24小时四个时点患者的PCIA使用情况,记录吗啡消耗量,镇痛效果即VAS评分,恶心呕吐评分,记录呼吸抑制、深度镇静及晕眩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分析:选用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继以LSD或SNK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ONV程度及发生率选用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Mann-Whitney test),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1.镇痛效能:各组的VAS评分。与C组相比,K组和KN组评分在开始观察3小时、6小时及12小时与C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开始观察24小时评分,KN组VAS值明显低于C组(P<0.05)。K组与KN组相比,K组评分在开始观察6小时及12小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开始观察24小时其VAS值明显高于KN组。2.各组的吗啡消耗量,K组和KN组的吗啡消耗量在开始观察6小时、12小时、24小时明显低于C组(P<0.05)。3.术后不良反应影响,与C组相比,K组在观察开始12小时恶心呕吐评分明显低于C组,其余各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KN组在3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的恶心呕吐评分都明显低于C组病人(P<0.05)。各组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呼吸抑制和深度镇静的病例。在整个观察期间,C组共有3个病例诉有晕眩感,K组共有2个病例诉有晕眩感,KN组共有3个病例诉有晕眩感。结论:硬膜外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可增强术后吗啡静脉镇痛的效能;硬膜外应用小剂量氯氨酮合用小剂量纳络酮可降低术后经静脉吗啡镇痛时的恶心呕吐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