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国民总体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由温饱不足提高到总体小康水平。但与此同时,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在逐渐拉大。并且,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投资和出口在拉动,原本应该是经济增长中最主要动力的消费,在我国的表现却是持续的低迷。有数据显示,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20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7年前三季度的51.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为历史最低水平。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全球蔓延,我国反映消费者消费欲望的三大指数均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消费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间的关系,通过深入分析经典的西方消费理论,包括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以及预防性储蓄假说和流动性约束假说。找出隐含在其内的结论:收入差距扩大会导致消费不足。然后联系我国实际,分别分析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以及城乡间的收入分配和消费状况。并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线性回归模型,以收入差距作为解释变量,以消费需求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OLS分别验证了城镇居民内部、农村居民内部以及城乡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与消费需求不足存在关联。结果表明,城镇内部、农村内部以及城乡间的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而从实证角度证明了收入差距扩大会引起消费不足。因此,为有效拉动居民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增长,必须缩小收入差距。最后,提出国民收入分配应逐步向居民倾斜,同时不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并提出针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分而治之”的消费政策,以期达到扩大内需,保证国民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