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人口的不断增多,土地资源匮乏情况日益严重,大量的工程建设都需要在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处进行。这些地区往往都有大量淤泥或淤泥质土等软土的存在,因而地基处理就变得比较困难。而各类桩基础,尤其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由于具有对地层的承载力高、适应性好、施工简单、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在各类建筑中都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钻孔灌注桩检测技术是确保桩基础质量的有效手段,因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尤为重要。本文以大连某工程桩基础检测试验为依托,分析几种常见桩基础检测方法的发展现状及原理,对检测过程中多种检测方法进行相互对比验证,基于FLAC3D构建桩基础直身桩与扩底桩承载力计算模型,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详细分析了桩基础的常见缺陷:扩径、缩径、离析、空洞和夹泥以及断桩等,阐述了这些常见缺陷的形成成因。详细研究了几种国内外常用检测技术:低应变反射波法、声波透射法、静载荷试验法以及钻心法等。由于声波透射法、低应变法的检测结果不够直观;而钻心法的检测结果虽更加直观,但所检测的范围有限。因此,在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时,采用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的方式,使检测结果更加可靠、真实。(2)采用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钻心法、静载荷试验以及桩周土侧摩阻力测试等方法对大直径钻孔灌注桩进行检测。几种方法相互对比验证、互为补充,对桩基完整性以及承载力是否达标进行准确的评价。(3)以实际勘察报告和现场试验数据为基础,使用FLAC3D构建桩基础模型,并对其进行承载力模拟。在静载荷试验时,加载到设计要求的11000kN时桩体位移依然很小且未发生破坏。通过承载力数值模拟,可知单桩抗压极限承载力为14000kN。(4)在普通圆柱桩模型基础上构建扩底桩模型,并进行承载力模拟,将结果与普通圆柱桩进行对比、分析。在正常使用(约为6000kN荷载)条件下,扩底桩的桩顶位移量为0.0129125cm,远远小于普通圆柱桩的位移0.238cm。因此,将扩底桩直身段桩径从800mm减小至600mm,通过数值模拟表明依然满足设计要求,从而可以减少混凝土的用量,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