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了青海这一西部边陲地区为研究对象,试图对明清青海地区商品经济和市场体系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写作中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以典型案例研究为基本手段,也吸收了地理学、经济学、民族学、社会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涉及青海商品经济与市场体系的主要问题进行逐次剖析。笔者认为青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其商品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通过对青海商品经济与市场相互关系的考察,解析了明清青海商品经济既有一定的发展,发展又滞后于其他地区的原因。通过对青海的农牧业、手工业、市镇及商贸市场等问题的探析,勾勒出明清时期青海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貌。认为青海商品经济的发展处于一种细碎性和零散性状态。通过对明清青海各类商人群体等问题的深入透析,认为在影响青海商品经济向前发展的各项因素中,寺商、歇家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制度层面仍然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第1部分“绪论”,对近些年有关明清青海商品经济与市场史研究现状进行整理与介绍,阐明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及预期解决的问题。第2部分“历史回溯:青海开发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从青海经济开发入手,阐述不同时期青海经济开发的历史特点及其局限。同时分时段论述明清时期青海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及外在影响力,本章是明清青海商品经济与市场体系研究展开的基础与前提条件。第3部分“经济部门的生产结构与分布格局”。商品生产是商品流通的前提与基础,明清时期青海的商品生产既有时段性特征,又有地区性特点。本部分主要分析明清时期青海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经济部门的生产结构与分布格局。围绕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入手,总结明清青海商品生产的地区特征,阐述它与青海地方商品输出的关系。第4部分“商业运动的承担者:商业与商人群体”。主要阐述明清时期青海外部商业资本的楔入、本地商业资本的崛起及各种商人群体及其活动特点。采取分类研究的方法,研究山陕商人、回商、特殊商人即歇家、寺商的发展进程与分布概况,主旨则在于揭示本区各类商人的发展、分布及其经商能力及对当时青海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第5部分“城市、集市与市场体系”。主要针对明清时期青海地区城市商业布局加以总体分析,阐释商业城市在本地区的特殊职能与时代特征;明清青海农村市场研究大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集市是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明初青海集市即呈现出点状分布的格局,清代中期基本上形成区域集市网络结构。受自然环境条件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牧业区、农牧区、农业区三区并非同步发展,但它是青海广大农牧区商品交换的总基地与区域间联系的中间站。庙会、寺集作为不定期集市在明清时期青海城乡之间、农牧之间呈现出普遍发展的势头,其商业功能在本区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这一地区的环境、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有很大的关系;从青海商业市场的层级及其在各地区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方面入手,进行更深一层次的考察,旨在揭示出不同的自然环境所形成各地区不同的市场结构,进而形成明清青海商品流通的总体格局及地域特征。第6部分“商品经济的脉动:商路分析”主要分析了明清青海内部商品流通的路线状态,与全国各商路联系等问题。明清青海的商路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到时段性人文因素的干扰,明清两代变化较大。直接影响到区域商业中心的分布格局,分析商路是研究青海商业市场与流通格局的基础。第7部分“结语”总结认为,明清两代青海商品经济曾有过发展的时期,无论从市场发育,亦或商品流通上均表现明显。然而农业区、农牧区、牧业区发展并非同步,农业区起步较早,明中叶商业市场出现点状分布,清中叶是青海商品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商业市场增多,商品流通频繁,经济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总体来说,明清青海经济发展仍然是建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还相当牢固的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它的市场发育往往表现出空间的不完善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性。虽然在一些大宗商品的流通上,往往呈现出省域市场统一的流通局面,但在各区内部商品流通则呈现出小区域的分散格局,这种流通渠道的不畅通与市场影响力的低弱是限制青海经济迈向近代化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