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是基于资本性公共产品所具有的前期投资规模大与跨时期受益的属性特征及其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支撑作用的必然选择。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3.9%,仍处于“纳瑟姆”曲线划定的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相关各类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提供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额达152205.1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8.87%。地方政府资本性支出的预算约束与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难以满足集中、大量的基础设施等公益性项目建设需求,客观上需要以融资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融资、PPP融资、地方政府平台融资是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的三种主要方式。2015年以来,我国以开“前门”和堵“后门”来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着手构建以地方政府债券融资为主、PPP融资为补充的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格局,剥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而在融资实践中,地方政府债券和PPP融资存在的制度缺陷和堵点问题,致使地方政府的“前门”融资不够用,与地方开发建设的实际资金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以致于地方政府的“后门”融资堵不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始终难以真正剥离,制约了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本文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在国家实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和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的主体,其角色作用与决策管理等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以利于提升融资的质量和效益,降低融资成本,进而实现健康可持续融资。本文以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体系为研究主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问题展开论述:第一,以地方政府债券融资、PPP融资、地方政府平台融资三种方式搭建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体系,厘清融资方式的功能定位与组合机制;第二,阐明每种融资方式的运行机制与内部结构的优化与提升,明确融资方式的作用方向;第三,根据每种融资方式对资本性公共产品的融资成本、效率、风险及经济效益的经验实证,提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建议,以期为改善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提供决策参考。论文共分为六章,各章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归纳如下:第1章是导论。介绍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体系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分别从地方政府债券融资、PPP融资和地方政府平台融资三个方面对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的已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和评析,找到本文研究的切入点;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第2章是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体系的一般分析。界定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方式和融资体系的基本概念,奠定本文研究的前提与基础;阐释财政分权理论、代际公平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债务风险管理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搭建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体系的研究架构,对融资体系构成要素的概念、特征、分类进行描述,明确构成要素的融资功能定位与组合机制。本文所称的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体系是指地方政府为筹集资本性公共产品提供资金而采取的各种融资方式的组合。它主要是通过地方政府债券、PPP、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三种融资方式的组合来实现的。第3章是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的地方政府债券融资。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是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体系的主体融资方式。本章介绍公共债务理论的演进和地方公债中李嘉图等价问题的分析过程,从理论上探讨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合理性。横向对比不同政体国家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制度经验,得出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启示。在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现实考察中,详述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指出发展中面临的制度障碍和管理难题;系统分析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实证检验;构建地方专项债券投融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专项债券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实证测评。本文认为,地方公债对持有人来说可以是财富而不是负担,发行地方公债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持续扩大,品种日益丰富,期限结构日趋合理,目前已成为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发行主体、额度、定价的制度缺陷以及市场建设的不完善,融资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中,债券市场流动性、地方经济景气度与债券利差负相关,债券信用风险、融资规模与债券利差正相关。我国地方专项债券投融资综合技术效率不容乐观,有超过一半的省份(16个)处于双低型效率水平;技术进步的恶化是抑制专项债券投融资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专项债券投融资效率及生产率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第4章是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的PPP融资模式。PPP融资是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体系中占比很小但十分重要的补充。本章以PPP融资的效率优势和PPP融资中委托代理问题的理论分析,说明PPP融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结PPP融资模式制度完善与改革创新的国际经验,为我国PPP融资模式发展提供借鉴。回顾我国PPP融资的探索过程,对当前PPP融资项目的省份分布和行业分布进行统计性描述,剖析我国PPP融资发展面临的困境,并基于实物期权理论构建PPP项目投资决策模型,对PPP项目的财政承诺管理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对PPP融资的理论和经验分析表明,PPP融资对创新公共领域投融资机制、缓解财政支出压力、提高资本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公益性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对地方政府债券融资起到补充作用;但同时,我国PPP融资也面临顶层设计缺失、管理部门分庭治理、模式定位不明确、民间资本参与热情不够等发展困境;财政承诺增加了 PPP项目投资总收益的净现值,降低了私人投资方能够接受的特许价格,对私人资本投资PPP项目形成有效激励,但也使政府承担了一定的或有负债。第5章是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的地方政府平台融资。地方政府平台融资是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对地方政府平台融资效应进行理论推导,明确地方政府平台融资的作用范围。分析澳大利亚国库公司、日本地方平台企业的发展改革过程,为我国融资平台转型发展和规范化融资提供思路。梳理汇总我国平台融资发展的基本脉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剖析融资平台持续举债的制度原因。提出融资平台债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假说,并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的理论实证结果表明,有必要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适度举债来弥补市场失灵;对融资平台债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证明,主要投向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平台债务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如果融资平台举借债务不超过债务平衡点,平台债务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影响,随着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并超越债务平衡点,平台债务则会抑制经济增长。地方政府持续进行平台融资蕴含着财政分权与间接金融分权、政府投融资体制、地方国有企业治理的“双轨制”等深刻的制度渊源。第6章是完善融资体系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建议。首先,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债券的主体融资作用,完善债券发行主体和额度管理,发挥市场在债券融资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债券偿还保障机制。其次,应有效发挥PPP的补充融资作用,强化PPP项目融资的事前评估,提升项目融资质量和效率,加强项目融资风险监管。再次,应务实发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融资作用,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优化平台投融资结构及其管理机制,完善债务风险管控体系。最后,应促进地方专项债券融资与PPP融资有机结合,提前做好结合融资项目选择和方案设计,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有新意。本文尝试构建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的融资体系,系统分析和考察地方政府债券融资、PPP融资、地方政府平台融资的功能定位、作用机理、发展进程与改革方向。这一方面不同于现有文献围绕单一融资方式展开研究的做法,能够为优化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体系及其作用机制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在融资体系的整体框架下,对融资方式进行特异性分析与对比,能够为地方资本性公共产品融资决策与制度监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依据和参考。第二,研究内容有拓展。在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研究中,一方面考察债券资金筹集环节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考察债券资金使用环节的投融资效率,能够为实施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和穿透式监管提供决策参考。其中,对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的评估中,不仅包含了债券信用等级、发行规模、偿还期限、地方政府资本投入等反映债券个体信用风险的因素,还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繁荣度等宏观经济因素考虑在内,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借助因子分析和SGMM两种方法,估计出融资成本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明确对应关系,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揭示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成本的形成机制。在PPP融资研究中,引入PPP项目的财政承诺管理,对其政府或有负债属性进行理论阐释,并基于实物期权理论构建PPP项目投资决策模型,计算财政承诺形成的担保期权价值及其对项目投资总收益净现值和特许经营价格的影响,从而更加真实地评估PPP项目融资的效益与风险,能够为PPP项目融资开展“两评一案”论证提供可靠参考。在地方政府平台融资研究中,提出平台融资与地方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关系的研究假说,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SGMM方法对二者之间关系及其转折点进行验证和计算,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方向和路径的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