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虚构问题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而文艺学作为文学领域中的基础性学科,理应对此有所关注。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论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摹仿,彻底否定了文学虚构的独立地位。到了近代,康德、席勒试图通过对文学审美性的讨论来使其摆脱依附于现实的尴尬境地,而二十世纪的形式主义文论则将文学直接等同于文学性,把文学与外部世界隔绝,以此来维护文学虚构的纯粹性和独立性。在言语行为虚构论看来,传统研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把文学虚构当作一种静态的成果来看待,缺乏一种动态的视角。言语行为理论由约翰·奥斯汀创立,它的核心观点是语言都具备一种施为性,即我们在尝试用语言描述的同时也是在实施一个行为。然而与此同时奥斯汀却认为文学虚构话语是意义空洞的无效语言,从而将其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言语行为理论的后继者约翰·塞尔和希利斯·米勒对此进行了补充,认为文学语言其实也是一种施为性语言,写作本身就是一种以言行事。言语行为虚构论是言语行为理论在文学领域的应用,它以文学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文学虚构不是对现实世界静态的反映而是对可能世界动态的建构,言语行为虚构论使文学虚构的研究视角从“言外之意”转换到“言外之力”,文学不再通过对现实的指涉来获取存在的意义,而是在不断的互动和生成中完成自身的建构。运用言语行为虚构论解读《鲁滨逊漂流记》,关注的焦点不再是文学作品中的细节真实,也不是话语背后的权利关系,而是文学语言的创造性与建构性,对话性与交往性。在具体的文本语境中探讨文学虚构究竟是如何以言行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