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高,尤其当“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将中国作为留学深造的目的地之一。这些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教育背景。当他们从原来熟悉的文化环境,进入到另一种新的、陌生的文化环境时,这一过程中所做出的心理调整,对新的文化要素的学习和运用,就是跨文化适应。留学生拥有“外国人”和“学生”的双重身份,除了要面对中国社会文化与其本国社会文化的差异,还要面对他们自身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身份转换,及从“中学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转变带来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从三个维度来分析在广州就读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情况,即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和学术适应。为研究在穗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影响适应的原因及如何解决这些适应问题,本文通过参考前人相关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环境,制定心理适应量表,社会文化适应量表及学术适应量表,对95名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及问题进行探索,通过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在穗留学生总体上属于无抑郁群体,心理适应良好,但调查数据显示部分留学生心理适应较差,该群体仍应作为心理问题的重点关注对象。性别和教育背景对在穗留学生心理适应有显著影响,而在穗留学时长在留学生心理适应中的作用并不显著。第二,在穗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难度总体属于中等程度,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人际交流,日常生活和文化价值等方面。留学生的教育背景对其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显著,而性别和留学时长对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影响并不明显。第三,在穗留学生学术适应难度总体属于轻微程度。教师授课的多样性和留学生课外交流活动有待提高。性别和教育背景对在穗留学生的学术适应有显著影响,而留学时长在留学生学术适应中的作用并不显著。为了使在穗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主要可以从留学生社会支持网络入手,包括政府支持、学校支持、学生组织支持及留学生个人支持。本文提出以下几点促进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可行性策略:首先,政府支持层面,应完善留学生教育政策法规及拓展对外招生和宣传我国高校的相关渠道;其次,学校支持层面,应健全跨文化心理咨询系统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努力使本校留学生教育水平和理念与国际接轨,为留学生提供更优质教学资源;再次,通过多样化的学生社团组织,举办各种跨文化交流活动来为留学生提供学生组织支持;最后,留学生个人要保持包容健康积极的心态,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自身跨文化适应提供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