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浙商”形象的媒体塑造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wuwang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商”被誉为“当今中国人气最旺的财富群体”,其创造的民营经济模式正在被各省作为大面积发展民营经济的样本。本文将媒体对“浙商”形象的塑造作为研究对象,把“浙商”形象放置在意识形态的范畴加以研究探讨,认为传媒是构建浙商文化形象的主要力量—媒体如何通过连篇累牍的报道,建构“浙商”文化形象的内涵、实力、性格、文化、贡献;浙商怎样逐渐显露媒体,昭示于众,成为浙江经济文化的一个品牌;媒体又如何使一个具像化群体承载越来越多的意义,成为代表一个地区、一种模式和一种理念的特殊符号。 论文把“浙商”作为一个传播符号来考察,运用历史的观点,对其发展历程作一次全景式的扫描,包括浙江媒体在近20年内关于“浙商”的各种报道资料的搜集整理,选取媒体在“浙商”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报道为分析文本,找出关于“浙商”二字所指的几个关键性变化,并且探讨变化之原因。探讨“浙商”文化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媒介环境,归纳出“浙商”报道的发展脉络和规律与其社会形象形成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浙商”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揭示媒体通过什么方式、借助什么背景打造“浙商”的形象。媒介的传播活动对其的影响和影响方式,并阐释媒体缘何热衷于“明星化”淅商。最后探讨什么样的“浙商”形象是“和谐社会”中的正面形象,媒介在塑造社会正面形象时承担的具体责任和媒介语境是什么,进一步探讨如何创造良好的媒体环境,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媒体语境。
其他文献
20世纪30年代,建筑界即有“南刘北梁”之说,南刘指的是刘敦桢,北梁指的是梁思成。那时,梁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刘任该学社文献部主任。他们是1932年会合在北平中国营造
期刊
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促使了整个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集中表现也必然要从工业社会的城市转向信息社会的城市。当一个城市跟上了信息化的步伐,城市的各
90年代以来,网络迅猛发展,其速度超乎人们的意料。这场人类文明史上重大的革命,带我们进入了数字化的全新时代,也对现有的强势媒体——电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电视从诞生的那刻
科技发展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城市国际营销的产生和发展,城市品牌跨文化传播随之蓬勃兴起。在城市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应把握哪些传播表现方式、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才能做到
开封木版年画上的字号和文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厚重的史料价值,可惜渐被淹没于时间长河中。近年来逐利的商人开始把原始画面的字号改为新号,所刻年画面目全非,许多错误
期刊
本文对民营电视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空间进行了论述。文章认为,在民营电视产业的发展空间方面,电视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和产业市场的“二元结构”这两大因素的存在,致使许多民营电
媒介低俗化的这一说法,常常出于两种立场:一是基于传统媒体制度观对现行媒体传播现象的指责。二是基于精英文化的立场对现行媒体传播的批判。并且在诸多的讨论中,精英文化的立场
期刊
吃西瓜的时候,多数人都希望籽越少越好,以至于人们培育出了“三倍体无籽瓜”。不过,你有没有想过,平时磕的西瓜子都是哪来的呢?莫非是雇一群人啃西瓜收集瓜子?或者是像土鸡蛋那样一家一户收上来的?你吃西瓜时吐出来的籽怎么没有人收?  术业有专攻的籽用西瓜  其实你磕的瓜子来自专门的西瓜,叫籽用西瓜,又叫籽瓜,是西瓜的一个变种。由于长得比较结实,需要拳打脚踢才能弄开,所以又叫“打瓜”。  籽瓜按瓜子壳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