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法国符号学家、文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互文性理论,翻译学研究汲取了其中的思想,即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或多或少吸收或转化了其他文本,从而形成各文本与作者、译者以及读者之间相互联系的对话之"场"。本文拟从这个思想着手,通过将互文与翻译有机结合在一起,打破文本的限制,突破字、句的孤立翻译,将互文本充分考虑在内,进而探究汉英史料翻译中的互文性现象该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学典籍史料往往时间跨度较大,文化因素丰富,因此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为了准确表达其内涵,理应将该类文本与其他文化文本、尤其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文本相联系。中国传统文学典籍史料往往时间跨度较大,文化因素丰富,因此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为了准确表达其内涵,理应将该类文本与其他文化文本、尤其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文本相联系。笔者在对城墙翻译项目材料的译校过程中发现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初稿中因忽略当前文本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前文本而造成的错误得到了很大改正。本文拟从这个思想着手,通过将互文与翻译有机结合在一起,打破文本的限制,突破字、句的孤立翻译,将互文本充分考虑在内,进而探究汉英史料翻译中的互文性现象该如何处理。运用直译、意译、加注、增益等方法对初译稿进行译校、对比、分析,展示了互文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进而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互文性理论有利于译者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信息、为源语提供更便利的交流手段、以及为译入语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语境;进而有利于加深翻译研究、促进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