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性风险是银行与生俱来的一种综合性风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展示了国际银行业流动性不足所造成的立竿见影而又持续绵长的灾难性后果。这场危机使得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全球监管和整个金融行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跨国经营的大型银行因其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复杂性、连锁性,使其成为流动性危机跨境传染的关键链条。自此,关于如何有效管理和监管国际大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应当看到,严格的监管是降低银行爆发严重流动性危机概率的外部防线。对国际大型银行自身而言,构建与跨国经营和国际监管相匹配的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才是在日常流动性管理中防微杜渐,谋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道。近些年来,中资银行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上仍主要基于母国经营需要,难以有效保障跨国经营的流动性安全。同时,国内关于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仍主要集中于中国上市银行,较少从全球视野和国际监管新趋势出发,去研究国际大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有鉴于此,本文以国际大型银行为研究对象,在深入研究其流动性风险形成机理、特点及监管要求和影响基础上,构建与国际化经营相匹配的动态的“六步阶梯法‖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模型,对于进一步充实国内关于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同时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理论分析中构建了一个考虑同业拆借的一般均衡模型,实证研究主要包括面板回归模型、因子分析法等。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对文章的概括,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结构及主要创新点等。第二章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提炼出已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为本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第三章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生成机理进行了理论阐述。分别从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内生性根源、银行自身其他风险向流动性风险的转化、流动性风险外生性的同业拆借渠道和流动性风险外生性的资产价格渠道论述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理。其中,结合银行间市场对国际银行业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从同业拆借的视角阐释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外生性。文章分析得出在银行不发生违约的情况下,银行间拆借的存在提升了银行业应对不可预知的流动性需求波动风险的能力;一旦银行发生违约,银行业应对了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就会下降,会弱于有拆借不违约的情景,但是否会比没有拆借的银行业流动性风险应对能力还差,要取决于央行的救助态度;银行在期初储备的流动性资产越高,最终市场的目标效用函数值越高,这为监管机构提高对银行持有优质流动性资产的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章全面分析了国际大型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特点和风险现状。首先从管理模式、时间维度和内外部市场不同层面分析了国际大型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适用于大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计量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现状加以测评。结果显示,具备较高的客户存款占比、资本充足率、资本利润率以及更强的零售业务实力的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更低,而不良贷款率高,盈利能力较差和遭受严厉监管处罚的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更突出。第五章重点研究了国际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最新要求及对银行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本文以2016年全球千家大银行中一级资本在1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作为样本,采用面板回归方法实证研究了第三版巴塞尔新提出的LCR指标对国际大银行流动性资产持有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支持LCR监管要求的逐步提高促使国际大银行增加低收益的流动性缓冲持有量;机会成本、国际市场流动性状况、母国经济增速、母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对国际大银行流动性缓冲持有比例带来负面影响;银行规模越大持有的流动性缓冲比例越高。第六章重点分析了风险预测在实施动态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借助案例剖析了商业银行现金流预测、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和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运用。总体而言,基于现金流预测的压力测试已日渐成为国际银行业和国际监管所推崇的防范极端流动性风险的主流模式。第七章基于前述研究结论,构建了与国际化经营相匹配的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模型——六步阶梯法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具体包括以下环节:识别流动性风险,确立流动性风险偏好,确立风险治理结构和高层政策,构建计量、监测流动性风险的量化指标体系,实施压力测试并制定应急资金计划,撰写风险报告并做好管理信息的报告和披露第八章从提升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程度,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应与国际化发展定位相匹配,将监管指标有效运用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构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等方面对中资银行在国际化发展中如何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提出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