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冠心病危险分层是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甄别,使其得到最适合的诊断和治疗。在冠心病的危险分层中冠状动脉造影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其有创性、高风险性和高昂的费用使之不能够广泛开展。64排冠脉CT可以无创地获得冠脉解剖的图像,对冠心病的危险分层有极大的帮助,以便正确指导介入、搭桥或内科治疗的合理应用。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冠脉CT斑块与危险因素高度相关,可以用于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冠脉CT可以准确诊断冠状动脉病变,还可以对病变进行严重程度分层,进一步指导冠心病的治疗,如药物,介入或冠脉搭桥。但是,这样分层是否合理还不得而知,特别是在无明显心绞痛的患者,病变的严重程度是否一定与预后相关还没有定论。为验证冠脉CT分层和分流的合理性,本试验拟将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层,然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比较不同严重程度病变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明显冠状动脉狭窄介入和药物治疗的随访效果,比较PCI和CABG的随访效果。方法:1.连续入选2008年6月-2009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的门诊和住院病人共452例。这些患者一般情况较好,可以自由活动,心绞痛症状不明显,无肝、肾功不全,心衰等合并症。我们根据冠状动脉CT检查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5组:A组为冠状动脉CT正常的患者,B组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者(1% 49%),C组为中度狭窄者(50% 74%),D组为重度狭窄者(≥75%),并对斑块进行计分和定量分析。D组根据患者自身意愿,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而分为2个亚组:强化标准化药物治疗组及冠脉介入治疗组。E组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复查组。我们进行长期随访,主要观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心梗,心衰,全因死亡和脑卒中。2.连续入选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检查并于本院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排除多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已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入组患者共545例,一般情况较好,无肾功不全,心衰等合并症。我们将入选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我们进行长期随访,主要观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主要包括,心肌梗死,心衰,全因死亡和脑卒中。结果:1.在第一部分随访试验中我们最终随访了419位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51±5月,平均年龄为60±31岁,男性患者约为284人,约占患者总数67.78%。重度狭窄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及支架植入术后复查患者之间一般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共发生51例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25例心梗,8例心衰及18例全因死亡。A组无不良事件发生,B组有2人非心因死亡,C组-E组不良事件增多,随狭窄严重而增加,但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A-E组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不同,随访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再入院率及脑血管事件差异显著(p <0.05)。我们使用前期试验改良的斑块评分来评估冠脉狭窄情况,可以较准确的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2.在第二部分随访试验中我们最终随访了502位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7±6月,平均年龄为59±17岁,男性患者382人,约占总患者数76.10%。总共发生50例不良事件,其中15例心梗,7例心衰、19例全因死亡及脑血管事件9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共有15例心梗、6例心衰、15例全因死亡及4例脑血管事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共有1例心衰、4例全因死亡及5例脑血管事件,无心梗事件发生。两组患者在总事件率、心梗、心衰及心源性死亡方面但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脑血管事件方面差异显著(p <0.05)。通过syntax积分来评估冠脉狭窄情况,可以较准确的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结论:应用冠脉CT分层可见,冠状动脉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极小。随着冠脉狭窄度增高,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也会随之增加。如果没有明显的心绞痛,介入治疗(PCI)与强化标准化药物治疗远期疗效相比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随访结果显示,CABG的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心衰基本同PCI,但CABG脑卒中多于P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