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县域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yu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县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最基本单元,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严重制约县域的创新转型发展。推进福建省县域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是贯彻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福建省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内在要求,更是培育县域发展新动能的动力来源。本文以县域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展开系统研究,力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县域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是什么,由哪些要素构成以及如何运行?二是分析审视福建省的县域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及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是福建省如何推进县域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本文研究共分七个部分展开:第一章主要探讨研究背景及意义,以及相关文献梳理综述;第二章对创新公共服务以及区域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对县域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构成与运行进行分析;第四章结合县域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的分析框架,审视福建省县域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五章以晋江市为案例,研究其探索县域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做法,分析其对福建省县域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启示;第六章着重提出推进福建省县域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重点与措施;第七章提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本文研究认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县域发展更加需要依靠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县域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县域创新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从总体上看,福建省县域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初期发展水平,存在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数量不足、创新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不高以及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创新公共服务载体支撑不健全、创新公共服务需求不活跃和创新公共服务环境不完善等。晋江市作为福建省县域的“领头羊”,其在县域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对其他县域具有重要启示。借鉴晋江经验,研究提出福建省县域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思路: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需求导向、市场运作,集聚要素、优化环境,平台支撑、业态服务,改革创新、开放协同;重点推进的五项任务分别是明确主体责任、构建载体平台、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环境和创新运行机制与模式;最后提出四个推进措施分别是政府引导元多主体共同参与、内外联动创新资源、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和完善创新服务体制机制。
其他文献
自动车床主刀架驱动凸轮是实现自动车床刀具进给运动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自动车床的加工效果,但由于该凸轮机构设计、加工较为复杂,且加工不同的零件时需成组更
互联网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输出的重要技术平台和工具。网络虚拟社会发展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新挑战:网络空间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新阵地;网络渗透是威胁意识形
以间苯二酚为原料通过Vilsmeier醛基化和甲基化两步反应合成2,4-二甲氧基苯甲醛。比较了醛基化和甲基化的先后顺序对目标化合物收率的影响。方法一以三氯氧磷和N,N-二甲基甲
自从全数字助听器问世以来 ,国内外对它的临床评估已有很多 ,但关于对聋儿助听效果方面的研究报告却很少。本研究通过聋儿分别配戴全数字助听器与模拟助听器 ,在安静和噪声环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薪新的时代,即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新的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育方式,
随着我国果园规模化发展和规范化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对履带式果园作业平台的需求日益显著。目前,传统的研发模式在进行性能研究时需要进行多次实物试验,导致研究成本高,研发
<正>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有两类:一类是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对这类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始于Berle and Means(1932),自他们的著作《现代企业与私有产权》问世
我国的身份制度不只是一个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而是由户籍身份、职业身份、居住身份以及政治身份等子系统综合地组合而成的复杂的社会分层系统,是具有身份制和等级制的一
CTCS-2级和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保障我国高速铁路运行安全的关键系统。应答器是列控系统中实现车地通信的不可或缺的点式信息传输设备,通过发送报文的方式向列控车载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惯性的因素,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和认识与惯性有关与无关的因素,梳理教学活动的关键是要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设计合适的实验情境,以问题为引导来实施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