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市民、政府——《市民与社会》分析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民与社会》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一档新闻类直播谈话节目,也是上海广播史上第一个有听众直接参与的节目。开播20年来,它从未更名、从未间断,被称为“官民对话的桥梁,公众意见的论坛”,本质上给市民提供了一个在大众媒体上发表个人意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市民可以和政府部门官员对话、彼此交流公共政策或价值观。这档节目获得了官方和民间两方面的认可,以每年两百五十个左右的话题,介入到上海公共政策和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群体。在新闻界,节目也获得好评,以互动性、政论性和主流色彩兼备的特点,和其他众多媒体节目或栏目形成差异。然而,由于缺乏对广播节目文本的分析和节目历史的梳理,过去对节目的关注一般局限在某几个官员到访的轰动节目或获奖作品或实务层面,缺乏对其总体面貌和变化状态的把握。其实,服务公众的媒体公共性是节目的特点和努力方向之一,虽然这种公共性作用于舆论,显得比较隐晦,但这种特点的呈现方式很独特。本文以媒体公共性为切入点,通过《市民与社会》探究媒介、市民和政府三者关系,探讨该节目对其他新闻节目的借鉴价值。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市民与社会》汲取了民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公众论坛,获得政府重视,吸引官员参与,从而进一步加强其权威性,吸引更多市民。媒介、市民和政府三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满足市民的发言需求是它成功的关键。在媒介和市民的互动中,节目以市民为中心,展开传播行动,而不是以媒介为中心,将市民的意见当成为媒介服务的内容。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