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观念的源起和早期发展——兼论礼乐传统和德之观念的嬗变

来源 :烟台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nthia0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人观念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国人思维的核心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将五帝时代中期颛顼“绝地天通”巫术改革、周初周公“制礼作乐”和春秋晚期孔子“哲学的突破”作为三个历史的分界点,探讨天人观念的源起和早期发展状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是巫。天人观念是原始思维中巫术通天观念的延续。颛顼“绝地天通”改革后,原始的巫术祭祀仪式被独占,只有帝王可以直接与“天”沟通,“巫”是其沟通天地的助手。以巫术沟通天地的思想成为天人合一观念的最初来源。   西周初期,周公提出“以德配天”的思想,因此,原本属于巫师祭祀的上帝之“天”,变成了具有伦理道德的天命之“天”。但是,周公将通天的巫术礼仪的根本特质保存并延续下来,这便是以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萌芽。周公“制礼作乐”,把巫术通天仪式中这一套“巫史传统”完成外在的理性化,变成一套关于政治和伦理的礼乐制度。但是“礼”仍然保存着‘巫’所特有的与天地沟通与神明交往的特质和神圣力量。“巫术礼仪”的初步理性化,也奠定了中国三代“礼乐传统”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又进一步反对这一“礼乐传统”中巫术的成分,并使之进一步理性化和制度化。这体现了对“礼”的认识的重新创制,也就是将“礼”与个人践行联系起来。使“人”并不仅仅通过尊敬和模仿过去已有的秩序和仪式,即宗教和巫术形式来追求与“天”的合一;另一方面他又将“仁”的观念注入旧的传统中,实现了轴心时代“哲学突破”。此后,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达到与“天”为一的“天人合一”的主张。这实际上是把人从传统的礼乐制度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由上古时期只有帝王才可以与天沟通,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人可以通过修身直接与“天”沟通的个人化转向。   本文立足于考古学和民俗学的相关知识,以天人观念的源起和发展为线索,其间穿插对巫术、礼、德等观念的产生、发展的探讨,并且在前辈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总结,试图对天人观念的源起和早期发展作出比较系统的阐述。
其他文献
本文在系统地分析南夷地区土著与汉移民考古遗存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较深入地论述了南夷社会文化内涵、变迁和文明化进程,得出以下基本认识。 1.各区域土著社会文化在特定共
宋代是我国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人们的沐浴活动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宋代沐浴的种类可以分为世俗沐浴和宗教沐浴两大类。世俗沐浴活动主要包括礼俗沐浴、政治沐浴、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