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我党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在农村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伟大革命。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全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部分,是在毛泽东和中央有关合作化精神的指导下进行的,打上了毛泽东时代的烙印,同时因湖南具体实际情况,又使之具有鲜明地方的特色。从毛泽东指导湖南农业合作化全过程来看,毛泽东既扬弃了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主义观念,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文章以史为经,以论为纬,经纬结合,全面梳理了毛泽东指导湖南农业合作化的具体情况。毛泽东指导湖南农业合作化主要通过三种方法来实现。一是毛泽东把自己有关互助合作观点、理论化为中央会议决议、指导思想,从而实现对湖南互助合作化运动的领导。二是亲临湖南或亲自接见湖南主要党政领导直接加以指导。三是通过书信与家乡亲友往来,并通过对家乡状况的了解,或显得忧虑、担心;或表示高兴、赞同,从而间接指导了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以成功与失误角度来看,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期,毛泽东在指导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毛泽东坚持“自愿互利”、“稳步发展”原则;确保以农业生产作为农村工作中心;强调以增产与否作为评判互助合作运动成败的标准。如此,湖南互助合作运动稳步向前,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但后期在毛泽东的直接干预下,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偏离健康、稳步发展轨道,并逐步陷入急躁冒进的境地。湖南省委稳步发展意见被批评为“右倾”保守思想,农民个体经济积极性受到压制,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的错误指导下,在毛泽东直接下达的指标压力下,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脱离实际,盲目冒进,于1956年底骤然完成。为什么毛泽东在指导湖南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后期会产生失误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四个方面。第一,由于片面强调变革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结果却造成产生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制约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从家乡感情上把农民的互助积极性当作社会主义积极性,实行平均主义,抑制了农民个体生产积极性的发挥,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三,虽然湖南省委一度对“左”的错误努力加以纠正,但“左”的错误以行政命令、群众运动方式,自上而下与从下而上相结合推动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急促冒进。第四,“团结中农”在实践中误把中农看作统战对象。依历史经验而言,统战对象既可做朋友,也可成敌人;既可做团结对象,也可成打击目标。这样就难免造成党的农村阶级政策出现偏差,造成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失误。毛泽东指导下的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了湖南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结其经验教训,不难看出,成功与失误关键在于是否把握了生产力这一中心。毛泽东后期失误深深打上传统文化的历史烙印,并与他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局限密不可分。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过程使我们懂得:社会主义在农村的生产关系,不存在任何个人主观臆造的固定模式,而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创造与选择,并提供相应的民主政治体制予以保证。毛泽东指导下的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为湖南乃至全国新时期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