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OK-432肿瘤疫苗对DBA/2荷瘤小鼠外周血和脾脏NK细胞的免疫效应。方法:1.采用DMBA启动、巴豆油促癌的小鼠皮肤乳头状瘤形成的经典2阶段致癌方法,构建DMBA/巴豆油小鼠荷瘤模型。2.培养KLN-205细胞,以GA为交联剂,使与OK-432产生交联,去除剩余物制成OK-432肿瘤疫苗。3.随机把DBA/2荷瘤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OK-432组和OK-432肿瘤疫苗组三组,每组16只。各组小鼠右侧腹腔分别注射100ul的PBS液,0.7KE/100ul的OK-432,5×105个/100ul的OK-432肿瘤疫苗,每周注射1次,连续3周。4.疫苗注射后第1、3、7,14天眼球采血,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中NK细胞的含量。5.疫苗注射后第3天取血完成后,无菌制取脾脏分离淋巴细胞,乳酸脱氢酶法(LDH)检测不同效靶比下NK细胞的杀伤活性。6.切取小鼠皮肤涂药部位瘤体,组织病理HE染色切片观察。7.实验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所有结果采用x±S表示,方差齐性检验后,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采用SNK法检验。检验水准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DBA/2小鼠成瘤情况诱瘤18周后,75只DBA/2小鼠成瘤57只,未成瘤10只,死亡8只,成瘤率为76%。2.小鼠外周血中NK细胞含量变化情况末次疫苗注射后第1天,三组小鼠外周血NK细胞含量均有升高,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注射后第3天,三组小鼠外周血NK细胞含量达最高值,其中OK-432组与OK-432肿瘤疫苗组两组NK细胞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而OK-432组较OK-432肿瘤疫苗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注射后第7天,三组NK细胞含量逐渐下降,OK-432肿瘤疫苗组较空白对照组NK细胞含量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无明显差异。到14天时,三组NK细胞含量下降到较低水平。不同时间内,空白对照组NK细胞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3.小鼠脾脏NK细胞杀伤活性效靶比为25:1时,三组中脾脏NK细胞杀伤活性无明显差异。效靶比为50:1,100:1时,三组小鼠的脾脏N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增高,且OK-432肿瘤疫苗组较OK-432组升高快。4.显微镜下观察瘤体病理组织切片与正常组织明显不同,肉眼上此癌呈菜花状,镜下可见原位癌,异型增生的细胞占据上皮全层,细胞呈明显的异型性,并见较多的核分裂象,间质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已发展为浸润癌,鳞状癌细胞突破基底膜浸润到间质中。结论:1.采用DMBA启动、巴豆油促鳞癌的方法可行,成瘤率高。2.OK-432肿瘤疫苗能有效提高荷瘤小鼠外周血NK细胞含量。3.OK-432肿瘤疫苗治疗后的小鼠脾脏N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增高。4.OK-432肿瘤疫苗能提高小鼠固有免疫能力,有效增强宿主抗肿瘤效应,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