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其重要价值,而且也是汉语史研究中一部不可忽视的珍贵语料。本文以《荀子》中的句法问题为研究对象,首先选取了《荀子》中的“被动句”、“比较句”和“‘有’字句”进行研讨。 本文在借鉴现有专书语法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的研究特点,主要采用了“穷尽、量化、静态的描写”,“共时、历时比较”,“语义分析”,“变换分析”等方法,力求把专书句法研究和专题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体现研究的深度和实用价值。 第一章“绪论”,对《荀子》及《荀子》注、《荀子》的语言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重点探讨了《荀子》一书的语料价值。《荀子》中的语言大体可以当作战国中后期的语料供研究之用,其语言既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共性,又极具个性,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 第二章“《荀子》中的被动句”,主要对《荀子》中各种类型的被动句作了详尽的描写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荀子》中被动句的使用特点。《荀子》中的被动句共348例,其中语意被动句284个,形式被动句64个,分别占被动句总数的81.61%、18.39%。形式被动句又可细分为“于”字式、“见”字式和“为”字式三大类,用例分别为26个、16个、22个。 《荀子》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既体现了战国中后期被动句发展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特色。共性体现为:语意被动句进一步发展成熟,多种类型的形式被动句已纷纷登场,除了出现年代较早的“于”字句,其他类型的形式被动句都不同程度地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个性主要体现为:《荀子》中语意被动句所占比例较高,这主要是由《荀子》一书的内容,以及作者的行文风格决定的。 第三章“《荀子》中的比较句”,主要对《荀子》中各种类型的比较句作了详尽的描写分析,并总结了其特点。《荀子》中的比较句共385例,按语义类型可分为平比句、差比句和极比句三大类,其中平比句205例,差比句85例,极比句95例,分别占比较句总数的53.25%、22.08%和24.67%。平比句又可以分为同比句和异比句,用例分别为202例、3例;差比句又可以分为表“甚于”的差比句和表“不如”的差比句,用例分别为26例、59例;极比句又可以分为“莫”字类极比句、“孰”字类极比句和程度副词类极比句,用例分别为70例、2例和23例。 《荀子》中的比较句大致反映了战国中后期比较句的发展状况,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句式类型繁多,平比、差比、极比,每一类下都含有多种句式;二是尚没有完全意义上表比较的语法标志,比较词大多虚化程度不够,语义较实。这两方面的特点是互相关联的,都是《荀子》时代比较句的发展还不够成熟的表现。 第四章“《荀子》中的‘有’字句”,主要对《荀子》中的“有”字句作了较为全面的描写分析,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字句中“有”字的词义以及“有”字句的本质进行了探讨。本文根据A段与C段间的不同语义关系,将《荀子》中的“有”字句主要分为表存在、表领属和表数量三大类。《荀子》中“有”字句共501例,其中表存在“有”字句274例,表领属“有”字句221例,表数量“有”字句6例,分别占“有”字句总数的54.69%、44.11%和1.20%。 本章结合《荀子》中的具体语言事实,在继承丁声树、吕叔湘、詹开第、李佐豊、王建军等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对“有”字句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有”字的词义、“有”字句的本质、“有”字句的类型、存在类“有”字句和领属类的异同、“分母性 A段”类的范围、性质等。不同类型“有”字句中“有”字的词义和作用是相同的:一方面表明C段的存在,一方面连接A段和C段表明两者间存在着某种语义关系;所谓“存在”、“领属”等意义便是由“有”字所连接的A段与C段间的语义关系所决定的,而并非“有”字本身所具有的。 在作理论探讨的同时,本文注意把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荀子》语言的解读中,对一些句子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