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的研究始于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在那时,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一种语言偏离现象。但是随着1980年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隐喻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方式,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自此,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在隐喻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可以说是对隐喻的运作机制的研究。因为通过对隐喻运作机制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隐喻的本质,进而更充分地使用隐喻,从而更透彻地感知和了解世界。从历时角度看,对隐喻工作机制的研究理论有三,分别为Richards的互动理论,Lakoff&Johnson的映射理论以及Fauconnier的空间合成理论。他们的出现很大程度地促进了隐喻研究的发展。但是,这三个理论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并受到质疑。本文从“外延内涵传承说”对这三个和隐喻的工作机制相关的理论进行新的解说。外延和内涵是逻辑上的两个重要概念。外延体现的是事物或状态与另一事物或状态的关系,内涵是事物或状态的固有属性,任何一个概念都可以从外延和内涵的角度进行分析。事物都存在于层级网络中,人的范畴化能力能够帮助人们定位事物在网络中的位置从而去认识该事物。故外延内涵理论是一个全新的角度,且更为本质。此外,本文还将尝试对隐喻的丰富性进行研究。以往对隐喻的研究都是把隐喻作为个案,而没有去探究丰富的隐喻现象背后的机理。本文将从本体和喻体的角度把丰富的隐喻现象划分为三大类,进而从“外延内涵传承说”和心智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心智哲学“脱胎”于语言哲学,但超越了语言哲学将语言意义视为“首要任务”(涂纪亮2003)的研究目标,它借助于语言直接将心智的研究推向前台。语言是经由人产生,所以对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认知主体的各种因素的考虑。所以从心智的角度研究丰富的隐喻现象的生成更能揭示该过程的本质。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外延内涵传承说”可以解答与隐喻相关的三大工作机制面临的一些质疑。基于该理论,本文还将建立一个框架对隐喻生成的丰富性过程进行解说。在该过程中,心智哲学中探讨的一些问题诸如意向性,属性二元论和心物随附性也起着关键作用,指引解释着其中一些步骤的生成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