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之后为应对国际经济下行压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009年中央决策由财政部开始代发地方政府债券为地区拓宽融资渠道。这就开启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券逐步放宽限制的大门。这一举措有重大意义,使地方通过更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健全了我国债券市场,助力我国金融业多元化发展,解绑了银行对于地方资金需求的刚性支持。2009年至2014年这5年间财政部代发地方政府债券规模逐渐扩大,同时设立并逐步增加地方债“自发自还”试点,在探索中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债发展路径。2015年中央彻底放开地方债的限制,完全允许地方自行发债。在这稳健发展策略的背后,地方债融资功能和潜在风险的平衡是必须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地方政府债券有利有弊,虽然长远来看对于我国整体和地方经济发展是利大于弊,但是如果暴露的和潜在的风险问题得不到有效防范和解决,那么最终造成的危害是毁灭性的,很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因此,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刚起步的时候就要时刻警惕风险。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的研究分析,从而有目标地采取防范措施,是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规范健康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以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情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理论与实证、整体状况与局部详情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做出研究。首先介绍了地方政府债券的概念、作用。之后介绍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历史,详细的发展史全面地体现出各个阶段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和所起的作用。但重点还是从国家经济发展、财政收支情况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多方面介绍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现状。其次从两个角度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研究。一是从定性角度界定地方政府债券面临的信用风险,然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各地方不稳定的财政收入以及地方信用的无法连续保持。二是从定量角度,以北京市为例运用KMV模型测算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券的违约概率以及合理的发债规模。在利用模型测算过程中得到以下结论:一、要想降低信用违约风险就要合理控制发债规模,债券发行规模占地方可担保财政收入的比重越大,违约概率越大,信用风险越大;反之违约概率越小,信用风险越小。二、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与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有紧密的联系。三、控制地方发债规模是预防地方债信用风险的关键。最后,通过介绍外国在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防范方面的优秀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给出了几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防范的措施,包括:健全信用评级制度;规范信息披露、强化政府监管;优化地方政府债券品种设计;推动偿债基金、强化担保力度。